第一章 末世歸來(第4/11頁)

希伯來神話

早期的希伯來人認為,死後世界叫示阿勒,這是一個暗淡無光、界定不清的地方,無人能從這裏逃回人間。這個名字可能來自亞述語“束阿盧”(Shu’alu),意思是(死人)聚合之地,或來自“式盧”(Shilu),意思是一個房間(通常是地獄世界)。在這裏,故人的影子(無論生前他們是否曾光明正大地活著)聚合在一起,漫無目標地亂轉和吃塵土,似乎已故人士的主食就是塵土,他們對已遠離的塵世毫無眷戀。這個說法有一些早期巴比倫關於庫爾的元素。然而,隨著希伯來宗教逐漸變得更復雜,宗教出現新景象,人們開始對來世生活展開想象。現在,示阿勒由幾層浮屠組成,有一層讓他們為前世造下的罪孽接受懲罰和折磨。這一層後來相當於受苦之地。

摩洛克

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受苦之地或被咒罵的山谷(“欣嫩子谷”Gehinnom,欣嫩子河谷Gai-ben-Hinnom),並為後來的猶太人所知。這是一條位於耶路撒冷城墻外面的河谷,沿著一條陡峭的溝壑蜿蜒著,綿延至錫安山和汲淪溪河谷,是城市的垃圾傾倒點。同時,判了死刑的罪犯的屍體以及不可埋葬在市內的男性,也被扔到河中,讓食腐動物消滅掉。據說,在那裏大火沒日沒夜地燒著,要麽是城市官員點火燒屍,要麽是天氣炎熱同時引起燃燒,要麽是擠壓的垃圾自燃了。溝壑也有更陰暗的含義,這裏應是摩洛克人進行野蠻崇拜的地方。摩洛克也可能是巴力神焚燒點,因為有些文章說,他變成了巴力-摩洛克,這是要求人們用兒童做祭奠的殘暴之神。

這位可怕的神從圍墻起統治著河谷,據說圍墻是河谷的上遊之端。難怪邪惡以及不肖之徒都被驅逐到這裏,受苦之地(“欣嫩子谷”Gehenna)充滿了焚燒、懲罰和折磨。受苦之地,是基督教地獄觀念的先導。的確,後來的猶太人在希臘文本中,將示阿勒底層轉變為哈得斯。死者不可從這裏起死回生。憔悴而死的人,都被投入大火中焚燒接受懲罰,但也有部分可能示阿勒上層或“亞伯拉罕的內心”的人能復活,這是特別正直的人死後去的地方。這種復活,可以是肉體復活,屍體以有形的形態回到人間—盡管這方面的內容被刻意含糊化。復活觀念更具體而言,是將其他人從地獄帶回人間的能力已經逐漸從神靈和超自然力量轉移到閃米特宗教所推崇的人間英雄。

掃羅王

雖然很多早期的希伯來故事都是關於宗主教的能力,但有一個非常含糊的故事說的是一位宗教人物,他被魔法召回人間:掃羅王造訪著名的恩達爾巫婆。據稱,安達爾鎮位於加利利的耶斯列河谷北邊低部,起先是迦南人定居點。按照傳說,人們崇拜巴力,現在巴力受米那西(Menasseh)的閃族人部落控制。或許由於先前與迦南人的聯系,它因神秘和占蔔未來而享有聲譽。由於王國受到菲律賓人侵略的威脅,菲律賓人已經進入耶斯列河谷,將於基利波山戰役直面侵略者(可能是公元前1006年),掃羅王懇請上帝保佑他一定能勝利。但是,上帝在以色列的代言人先知撒母耳已經不在人世,也因為國王過去犯下的罪行,上帝以其他方式拒絕應諾他的請求。根據《舊約》(1st撒母耳28:1—25),國王的一位侍從提起一名“有相同靈氣”的女子[拉丁文翻譯為“女占蔔師”(pythoness)—煉金師或懂神秘學的販子],她也許有能力將撒母耳起死為生,於是他們拜訪了這位傳說中的女巫師。有種說法是,女子有一個護符,用來模仿先知的形象;其他說法認為,她也許只是先知撒母耳復活的通道而已。但先知的確是復活了。

死去的先知從墳墓復活,事件確切的性質不清楚。他是以幻象或鬼的形式回到人間,還是以肉體形式復活?他是由巫師的魔術召回人間,還是上帝允許他復活,指責國王?無論他以何種形式復活,他可與掃羅王交流(有人爭論他是直接與國王交流,有人認為他是通過巫師與國王交流),他可以頒發一份可怕和讓人氣憤的預言:掃羅王將被菲律賓人打敗,國王自己也會死去。這個警告後來證明是正確的,被認為是上帝對剛愎自用的國王進行報應。先知說出預言(假設他回到墳墓中)後,至於歸來亡靈先知發生了什麽,無從可知,這個事件依然是《聖經》裏個體通過超自然能力召回人間的例子。

沒有關於亡魂形式的恰當文字說明。欽定版《聖經》翻譯簡要說明它是“一位蓋著鬥篷的老人”,巫師看到了他,但翻譯也說掃羅王看到它就是撒母耳(毫無疑問,他能認出來),掃羅王大吃一驚。似乎,這暗示著回來的亡靈以肉體形式回魂,別人可認出他形似先知。至於這種形態是肉體或靈魂還有待考證。一些《聖經》學者認為,事實上他不是撒母耳,而是掃羅王先前的罪孽帶來的一種惡魔,專門危害以色列的子民。這一點也無法完全確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