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兩次大戰之間(第4/7頁)

1938年夏,納粹的暴政肆虐維也納,猶太人遭到驅逐,恐怖的氣氛逼近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是依據戰後的協議所建立的國家,與法國是盟友,一旦遭到德國攻擊,法國就應出兵相助。然而,英國再一次帶領西方各國把法國摁在了椅子上。他們確實不希望為了這樣一個國家而爆發戰爭。英國首相張伯倫[48]在一档廣播節目裏抱怨說,他們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所以也不關心它的事情。同年9月,在墨索裏尼的建議下,這位老首相揮舞著雨傘飛赴慕尼黑,與希特勒舉行會談[49]。希特勒沒有邀請捷克人,捷克的盟友蘇聯也沒有得到邀請。英國的意見分歧嚴重,最後,張伯倫將居住著日耳曼民族、實際上也居住著不少捷克人和猶太人的蘇台德地區[50]分給了希特勒。從此之後,“慕尼黑”便成為了懦弱和無恥行為的代名詞。不過,此時的張伯倫卻著實風光了一陣子,就連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51]都無法理解,為何拋棄自己國家的盟友能讓他受到如此大的歡迎。在西方各國,尤其是在僅僅20年前幾乎失去半數適齡參軍男性的法國,跛腳的退伍士兵一瘸一拐地在各自的村鎮裏索取養老金,而由於沒能獲得德國賠款,國家沒有錢來賠償他們。目睹這一慘狀,沒有人願意再次走上戰場。而且,各國普遍流傳著一種說法,說下一場戰爭是致命的,文明將遭到毀滅。許多專家說,轟炸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倫敦和巴黎炸成廢墟。在戰爭的第一天裏,倫敦將有可能遭到3 500噸炸彈的襲擊。在開戰後的6個月裏,60萬人將失去生命(在1940—1941年間的7個多月裏,英國實際傷亡6萬人)。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要為了阻止捷克斯洛伐克並入德國而打仗呢?何況人家願意那樣做。此外,英國還有另外一種考慮。德國一直在重整軍備,而且進展飛快。到處都是“影子”兵工廠,時機一到就可以參與軍備,而英國還沒有準備好。此外,英國開始部署一種防衛轟炸機的武器——雷達。這種武器能提前做出預警,告知戰鬥機緊急升空應對。此前,戰鬥機只能在空中持續巡邏,這樣做會消耗大量油料(當時,一架戰鬥機只能在空中持續飛行1.5小時)。英國決定在海岸線部署一系列雷達站,但此時,這一工作也還沒有完成。考慮到德國的轟炸能力被極大地高估,慕尼黑的參會代表表現得較軟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綏靖政策的傑出反對者是溫斯頓·丘吉爾[52],他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丘吉爾在維多利亞時代[53]的鼎盛時期出生於布倫海姆宮[54]。這裏是他的祖先,曾經擊敗路易十四的著名的馬爾伯勒公爵[55]生活過的地方。丘吉爾是一個帝國主義者,盡管早期屬於自由黨,後來還是加入了保守黨。丘吉爾熟知英國歷史,醉心於世界地圖上代表大英帝國的紅色區域。他魅力十足、機智風趣、勤勉有加,有時又十分嚴厲,這使他前途無量。不過,他也因為沖動和叛逆而聞名。他反對印度獨立的印度自治方案,認為“印度和赤道一樣,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他爭辯說,愛德華八世[56]應當被允許迎娶那位離過兩次婚的美國婦女,盡管所有人都很討厭她。丘吉爾也反對愛德華八世退位。丘吉爾是保守派,真正的保守派厭惡希特勒這個德國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人物。丘吉爾不止一次地發出警告,向希特勒讓步會讓他變本加厲。在簽署《慕尼黑協定》的時候,盡管丘吉爾只有少數的支持者,但他們仍然發出了強烈的反對聲音。盡管如此,後來發生的事情還是證實了丘吉爾的判斷。在1938年11月9日,也就是著名的“水晶之夜[57]”那一天,包括第二天上午,德國和奧地利爆發了針對猶太人的惡毒暴力攻擊。商店櫥窗被打碎,大街上到處是玻璃碎片,猶太教堂也被焚毀。在這一事件當中,91名猶太人被害,另有幾千人被關進集中營,交贖金才能放人。維也納2/3的猶太人(約12萬人)被迫離開,他們所講述的恐怖經歷傳到了接收猶太人的英國家庭,包括居住在格蘭瑟姆[58]的撒切爾夫人[59]一家。顯然,《慕尼黑協定》根本不可能滿足希特勒的胃口。此時,他的膽子更大了,他開始尋求與日本和意大利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以期形成某種形式的法西斯集團。希特勒已經承諾不再進犯除蘇台德地區以外的捷克斯洛伐克,但是他沒有信守自己的諾言。1939年3月,希特勒進兵捷克,並且讓斯洛伐克成為了德國的傀儡國。在即將到來的戰爭裏,斯洛伐克將為希特勒提供大量的蜂蜜和牛奶。

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令英國憤怒不已。德國人再一次違背了他們的諾言。在英國人眼裏,1939年3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刻。他們再也不會相信希特勒的話了。英國人加快了重整軍備的速度,同時也開始關注有可能遭受希特勒侵犯的其他國家。此刻,波蘭就是最明顯的一個。在波羅的海沿岸有一座名叫但澤[60](即今天的格但斯克)的城市,這裏的居民幾乎全部是講德語的日耳曼人。但澤坐落在維斯圖拉河[61]的入海口,是波蘭的貿易通道,在波蘭的谷物貿易中獲利頗豐。1919年,波蘭想吞並但澤,但是英國首相勞合·喬治[62]生怕進一步侮辱德國人,於是在他的大力推動下,但澤成為了一個自由市。隨後,波蘭人只能建設另一座港口,導致但澤經濟陷入停滯。當希特勒展現出自己的力量時,但澤的日耳曼居民給出了熱烈的回應,強烈要求將但澤並入德國的版圖。1939年春,希特勒使這一民意更加沸騰。立陶宛港口城市梅默爾(即今天的克萊佩達)也居住著很多日耳曼人,希特勒坐船來到這裏,想獲得這一城市。隨後,希特勒對波蘭人說,他想要但澤。他進入了一個奇怪的狀態,他認為波蘭很容易就可以成為一個放大版的斯洛伐克。波蘭人主要信仰天主教,而且非常恨俄國人[63],這就意味著,他們也會反對蘇聯。由於歷史的原因,這裏也具有極為深厚的天主教民族主義傳統。波蘭政府重視軍備,決心保衛自身,以避免重蹈捷克人的覆轍。捷克斯洛伐克陷落後,英國人提出要“保證”波蘭領土完整。波蘭外長約瑟夫·貝克[64]上校吸了一口香煙,同意了英國代表的提議。1939年夏,希特勒一再推動將但澤並入德國,對德國來說,英國的保證是一個明顯的障礙。英國提出的建議明顯是欠缺考慮的,當英國人意識到自己到底承諾了什麽之後,他們就努力地想從中掙脫。他們幾乎沒有為波蘭人提供多少資金。而且,英國隨後向所有國家做出了同樣的保證,以此來攤薄對波蘭的保證。這些國家包括希臘、土耳其和羅馬尼亞。這些國家的外長已經表明,他們的國家正面臨險境。所有的這一切,在今天看來都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希特勒已經讓這個世界失去了理智。在大範圍的破壞之中,德國人的心聲、屈辱,以及希特勒身後這個民族的巨大才能都完美無遺地顯露了出來,至少看起來是這樣。在當時的人看來,與德國的戰爭在那個夏天已經打響,各種借口無處不在。必須阻止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