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兩次大戰之間(第5/7頁)

看到自己已經激起了這麽多反對的聲音,希特勒或許會停止對波蘭下手。但是,他的直覺再一次為他提供了堅定的指引,因為與過去的很多次一樣,危機中再一次出現了轉機,而這一轉機震動了整個世界。為了與蘇聯合力抗擊德國,英法兩國向莫斯科派出了代表團。經過討論,蘇聯人提出,在必要的時候,蘇聯軍隊需要在波蘭的領土上行動。對此,波蘭人堅決反對。最後,雙方爭取結盟的努力沒有獲得任何結果。隨後,斯大林卻非常突然地與他的死敵希特勒達成了一份協議。8月22日,德國外交部部長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65]飛赴莫斯科,並在24日淩晨簽署了這份協議。這反映出各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另一個表現——遠離現實,既危險又墮落的惺惺作態。1917年,共產主義者奪取了沙皇俄國的權力。他們用工人階級的兄弟之情,打贏了內戰,並開始改變以農民為主的俄國。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蘇聯實施了5年計劃,而做出主要貢獻的偏偏是德國的實業家。接著,蘇聯又迎來了10萬名美國人[66],大部分是失業的技術工人。隨後,蘇聯突然爆發了所有國家中都未曾出現過的混亂。3/4的高級軍官和2/3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遭到逮捕、審判和殺害。與此同時,大量無辜民眾也慘遭屠殺,令人匪夷所思。多年後,他們的墳墓才被發現。這個所謂的應該捍衛工人階級的領頭羊同時也是阿道夫·希特勒的主要敵手。沒人能理解當時到底是什麽情況,時至今日,歷史學家也無法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當時,西方的評論者大多不看好斯大林的國家,反倒認為波蘭更強一些(英國首相張伯倫把波蘭稱作“富有男子氣概的偉大國家”)。畢竟,波蘭人曾經在1920年打敗蘇聯紅軍,捍衛了自己的國土。考慮到這一勝利,以及蘇聯內部的大清洗,他們已經很難再對蘇聯的軍力抱有信心。

希特勒向斯大林提議簽訂協議[67]瓜分波蘭,這份協議也規定雙方將瓜分歐洲的其他地方。斯大林怪罪英國把蘇聯當作布哈拉汗國[68]一類的小國來看待,非常生氣,於是接受了希特勒的提議。波蘭將被蘇德兩國瓜分,而且蘇聯人在其他方面也將發揮重要的影響。在經濟方面,德國將幫助蘇聯重整軍備,而蘇聯將為德國提供原材料,幫助德國擺脫封鎖,它甚至能為德國提供橡膠、汽油、錳、鎢等一系列重要物資。當然,如果在一個理性的時代,就不會發生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事兒。如果蘇聯和德國一心想瓜分波蘭,那麽法國是沒有辦法阻止的,英國就更加無力阻止了。英國陸軍數量不多,空軍還在建設當中。遺憾的是,當時不是一個理性的時代,希特勒已經讓所有的人失去了理智。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命令坦克部隊跨越波蘭邊境。英國首相試圖進行調解,遭到議會下院反對。法國擔心如果自己不出面,英國可能會犧牲法國的利益而與德國簽訂協議,於是也加入了調解。9月3日上午9點左右,英國向德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裏面還附加了一條說明,大意是,法國政府很快也將發出最後通牒(最後在當天下午5點發出)。

希特勒正坐在書房的辦公桌前,這裏是新落成的總理府。書房長近30米,寬近15米,墻上有6扇俯瞰花園的法式大窗。書房裏擺放著一張巨大的地圖桌,它是由稀有的維羅納大理石制成的。書房裏還掛著希特勒所仰慕的英雄畫像,其中有腓特烈大帝[69]和俾斯麥[70],他們炯炯有神的目光從墻壁上投下來。這是一個為世界的統治者準備的房間。實際上,阿爾貝特·施佩爾就是按照這一初衷完成了整個總理府的建造。9月3日,英國大使以一身筆挺的外交制服拜訪德國外交部,遞交了英國的最後通牒,實際上也是宣戰書。希特勒的外交部部長馮·裏賓特洛甫曾經向希特勒保證,這種事情不會發生,而他此時正站在希特勒的辦公桌旁,不得不面對希特勒的質問。希特勒靜靜地坐了一兩分鐘,然後生氣地喊道:“現在怎麽辦?”裏賓特洛甫此前估計,英國不會為了但澤而宣戰,可目前的問題並不在但澤。希特勒已經把人逼到了墻角,他們能做的唯有反擊。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一場榮譽之戰。雖然這一觀念在當時已經顯得頗為老套,但是仍然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內維爾·張伯倫並不是一個充滿了幽默感和想象力的人,然而他真切地見到了日後形勢的走向。美國大使約瑟夫·肯尼迪[71](未來美國總統的父親)曾經把張伯倫對自己說的話記在了日記裏,“所有的努力徒勞無功,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畢竟,我們救不了波蘭人。我們只能進行一場復仇之戰,它意味著毀掉整個歐洲。”不久後,張伯倫的位置被溫斯頓·丘吉爾所取代。與張伯倫不同的是,丘吉爾深受維多利亞時代戰爭思維的影響,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回擊了納粹的挑戰。這是希特勒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敵手。凡爾賽、國際聯盟、金本位、小協約國[72]都不是問題,唯獨丘吉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