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軍突進

1939年爆發的這場戰爭似乎是歐洲以往沖突的奇妙回響。波蘭曾經是歐洲的強國,聰慧的波蘭人想不通,為什麽波蘭會被日耳曼人和俄國人超越,並被他們所瓦解。法國曾經是波蘭的保護國。歷史上,法國曾多次為保護波蘭而爆發戰爭。比如,在1812年,拿破侖[73]進攻莫斯科,遭受了重大的損失[74];再如1853年到1856年,英法聯軍在克裏米亞戰爭中攻打俄國。以上戰爭所影響的範圍已經超出了歐洲,而此時的形勢也是如此。比如1939年12月,德國的“施佩伯爵”號戰艦被追擊至南美港口,隨後自沉。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41周實際上是一場歐洲戰爭,只是德國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取得了勝利。拿破侖花了5年的時間,直到1805年在奧斯特利茨戰役[75]中取勝才成為歐洲霸主,而希特勒做到這一步只花了9個月。1940年6月14日,希特勒的部隊從凱旋門前經過,這座建築正是拿破侖為了紀念奧斯特利茨戰役的勝利而修建的。9月中旬,亞歷山大·卡多根爵士[76]在英國外交部說:“我們必須失敗3年,然後才能贏得決定性的勝利。”他說得對極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波蘭是烈士,英國是勇士,美國是勝利者。與許多烈士一樣,波蘭也是主動地承擔了這一角色。它可以選擇做德國的盟友,那樣的話,它或許能獲得烏克蘭西部的某些土地,比如波蘭曾經統治過的基輔[77]。然而,波蘭的統治者堅定地與英法兩國站在一起,以為它們還是1918年的勝利者。與波蘭一樣,英法兩國都曾在1918年的分贓大會中獲利頗豐,而俄國和德國卻被排除在外。波蘭人認為自己的國家是一個強國,是東歐的堡壘。他們已經看到發生在捷克人身上的事情。捷克作了很多讓步,但最終還是在慕尼黑會議上遭到肢解。波蘭人不願重蹈覆轍,即便蘇德兩國已經簽訂了瓜分波蘭的協議。他們認為英法兩國會出動飛機和坦克把德國人迅速解決掉,因此他們拒絕做出哪怕一丁點兒讓步。在1939年9月,波蘭人的抵抗沒有持續多久。希特勒不宣而戰,波蘭戰機尚未起飛即遭受巨大損失,不過大多數還是逃到了羅馬尼亞。為了防止德軍入侵,波蘭陸軍都部署在了邊界地區,於是被從普魯士北部和西裏西亞西部進犯的德軍分割開來。盡管波軍在華沙附近組織了頑強的抵抗,但這座城市還是遭到了野蠻的轟炸。在隨後的9月17日,蘇聯紅軍從東部邊界侵入。7萬名士兵和一些艦只、飛機成功逃走,流亡政府也在西方國家成立[78]。此刻,波蘭已經被占領。德國和蘇聯分別吞並了波蘭西部和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剩下的被稱為“總督府”的地區被德國占領,並且成為了一場大屠殺的開端。在這場大屠殺中,300萬波蘭籍猶太人和另外300萬非猶太裔的波蘭人遭到了殺害。在蘇聯占領區,大量民眾遭到驅逐,就連許多被認為能夠在蘇聯的統治下獲益的烏克蘭人也遭到了壓制。

盡管德國將它的戰爭資源集中在波蘭,但英法兩國只是靜靜地看著這一切,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來幫助波蘭。法國花費了70億法郎,沿著法國與德、意兩國邊界修建了一條龐大的防線——馬奇諾防線[79]。所有人都期待這條防線能保證法國的安全,但是這麽做卻讓法國的策略流露出一種防守的意味。法軍小心謹慎地從馬奇諾防線出擊,一旦德軍開火便又溜了回去。張伯倫通過BBC[80]向德國宣戰後,倫敦預計德軍會展開大規模轟炸,於是拉響了防空警報。然而,警報拉錯了,德軍根本無意轟炸英國。盡管德國的海軍有一些動作,但是隨著秋天的到來,西線再也沒有發生像樣的戰鬥。由於坦克很難在泥地裏行進,所以雙方在接下來的寒冬裏進行了幾個月的“假戰”。英法兩國就是不願意展開進攻,記憶中25年前的巨大損失嚇住了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法國有150萬名士兵戰死,而20世紀30年代的慘淡環境又導致民眾放棄生育。正如喬治·奧威爾[81]所說,當時的法國就是博物館和妓院的混合體。由於正值法國大革命[82]爆發150周年,形勢在1939年夏天出現了緩和,但是法蘭西共和國的政客們還是一臉驚恐,一點也展現不出法國大革命的精神。除此之外,英國又能幫上什麽忙呢?與1914年一樣,在尖厲的風笛聲中,幾支蘇格蘭兵團在法國的布倫[83]上岸,隨行的還有兵團的吉祥物[84],一只小獵犬,上校的嘴裏還叼著一只大煙鬥。英國本可以在1936年阻止德國。當時,希特勒再次占領了法德邊界的萊茵蘭地區。如果有英國的支持,法軍就可以援引多項條約條款入侵萊茵蘭地區,使其去軍事化。法國人感覺,英國總是在防止法國享有充分的安全。此外,法國的左翼受到了共產主義的誘惑,一些人開始譴責戰爭。在1936年到1938年間,由於左翼政府實施統治,法國的右翼出現了分裂,很多人開始崇尚納粹主義。在這樣的形勢下,英法既無法形成充分的聯盟,戰鬥也無法有效開展。1939年到1940年的寒冬還沒過去,除去挖掘戰壕,西線的戰事沒有絲毫進展。比利時本來也可以幫忙,但是這個國家內部分歧嚴重,而且布魯塞爾[85]也不想激惹希特勒。隨後,戰場就轉移到了北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