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14年的歐洲看上去非常壯觀,當時,各國的首都都修建了巨大的輝煌建築,顯示出勝利的意味。比如倫敦的莫爾大街,占據世界土地四分之一的大帝國的中心就在這裏;比如維也納新建的霍夫堡皇宮,那裏的民眾想必已經把它當作了一件展品,而整個城市就是博物館本身;比如布達佩斯的千年紀念碑,用以慶祝匈牙利人進入中歐1 000年;再如羅馬用來紀念維托裏奧·埃馬努埃萊二世(Victor Emmanuel Ⅱ)的多層蛋糕樣子的巨型宮殿;還有巴黎,盡管巴黎已經擁有了拿破侖一世的建築,而它此時的勝利榮耀則主要體現在亞歷山大三世橋上。如果你是歐洲人或者美國人,你就會把自己想象成為宇宙的主宰。即便不是在上面這些著名的首都,在別處,人們也修建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建築來彰顯勝利,比如統治著剛果的布魯塞爾。不過,在這些建築當中,最驚艷的一座並不在歐洲,而是英國皇冠上的那顆明珠——印度,它就是由埃德溫·勒琴斯(Edwin Lutyens)爵士所設計的新德裏城。印度總督寇松(Curzon)勛爵曾在1904年說,英國將永遠統治印度。然而實際上,英國人在1947年就不得不離開印度。而且到了那個時候,歐洲這些輝煌的都城不是被摧毀,就是被戰爭蹂躪得破敗不堪。柏林市中心只剩下遍地的瓦礫。在勝利大街,勃蘭登堡統治者笨重的半身像前雜草叢生,灌木焦黑,從附近動物園裏跑出來的動物屍橫遍野。20世紀的歐洲開始於一片盛況。當時,全世界的統治者基本都來到了倫敦參加維多利亞女王的葬禮。然而,沒等這個世紀走完一半,帝國的演出就在1945年落下了帷幕。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間僅僅過去了大約30年。在這期間,只有20世紀20年代的後半段沒有出現大的災難。在1914年之前,除去一些悲觀的作家,所有人都認為世界在進步。赫伯特·喬治·韋爾斯(H. G. Wells)就是這一觀念的主要宣揚者——科學將拯救人類。然而,到了1945年,韋爾斯在他的最後一本書《心智的極限》(Mind at the End of Its Tether)中卻表現得極為悲觀。這一次他又猜錯了。1945年過後,至少1947年馬歇爾計劃[1]開始實施以後,和平與繁榮就成了世界的主旋律,長達30年的噩夢也逐漸遠去。整個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生活又回復到了19世紀末期。在19世紀最後的40年裏,世界經濟獲得了自現代史以來最大的飛躍。馬車變成了汽車;醫院也成了康復的地方,而不再是人經由感染和疼痛走向死亡的場所;電影、飛機、心理分析、摩天大樓、電話等新鮮事物都出自這一時期。在這期間,人的預期壽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人口數量翻了一番。在社會生活領域,當時的發展變化也是極為驚人的。對自然科學家來說,1910年的世界是一個神奇的世界。不需要護照,不需要花很多錢,他們就可以參加由比利時工業家埃內斯特·索爾韋(Ernest Slovay)組織的國際聚會,與全世界“最優秀的大腦”一起討論數學和物理問題,比如亨利· 普安卡雷(Henri Poincar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瑪麗·居裏(Marie Curie)。在教育方面,大多數國家進行了教育改革,使許多中學超越了今天的大學;民眾熟知《聖經》和自己國家的經典著作;音樂表演的水平已經非常之高;出版繁榮,像托馬斯·曼(Thomas Mann)這樣的嚴肅作家或者像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這樣的作曲家(雖然兩人花錢都比較精打細算)都能夠成為富有的人。但是,作家們的悲觀還是得到了驗證,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從這樣的繁榮中脫胎而來,而且沒過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接踵而至。這究竟是什麽原因?

當然,簡單地說,這一切都是因為——德國。由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所締造的德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與俾斯麥相比,德國的其他統治者全部黯然失色。隨著德國的崛起,德國人開始輕視斯拉夫人。此外,幾百萬波蘭人西遷到西裏西亞半島和魯爾工業區,逐漸融入了當地的社區。普魯士國王一直都把學習波蘭語作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直到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Ⅱ)那位信奉民族自由主義的父親阻止他學習波蘭語時為止。整體上看,普魯士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系一直非常緊密。俄羅斯帝國的皇帝有很多是德國人,或者具有德國血統,受德國影響極深。不過到了19世紀90年代,由於俄羅斯帝國成為了落後與野蠻的代名詞,情況隨之發生了變化。不僅如此,俄羅斯帝國甚至與德國的敵人法國結成了軍事盟友,同時也從法國獲得了大量的投資。到了1914年,這一戰略已經頗見成效,俄羅斯帝國正在快步趕上。與此同時,德國的軍方人士也大為驚慌,他們擔心德軍不得不兩線作戰,進而遭遇失敗。德國的驚慌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當時,奧匈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在走向崩潰,後者尤甚。但是,奧斯曼土耳其控制著伊拉克的石油資源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而俄羅斯最重要的谷物貿易和許多其他行動都需要通過這一海峽。在1911年到1912年之間,當博斯普魯斯海峽短暫關閉時,俄羅斯帝國南部的經濟也幾乎陷入了停滯。在所有這些問題上,德國與俄羅斯發生正面碰撞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