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兩次大戰之間(第6/7頁)

德軍突進
1940年6月,德國士兵經過凱旋門。

[9]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德國納粹黨黨魁,1933年任德國總理,後任德國元首,1945年4月於柏林自殺身亡。

[10] 金馬克是德意志帝國在1873年到1914年期間發行的貨幣,以取代各邦國自己發行的貨幣,實行金本位制。1320億金馬克相當於4.7萬噸黃金。

[11] 伍德羅·威爾遜(1856—1924),美國第28任總統(1913—1921),屬民主黨。

[12] 烏爾裏希·馮·布羅克多夫–蘭曹(Ulrich von Brockdorff-Rantzau,1869—1928),德國外長,後任德國駐蘇聯大使。

[13] 總統山,又稱拉什莫爾山,坐落於美國南達科他州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內有4座美國前總統頭像,他們分別是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斐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

[14] 1英畝約等於4 000平方米,6市畝。

[15] 泛指亞非拉三大洲,相對哥倫布發現的美洲新世界而言。

[16] 參議院是國會的一部分,又稱上院。與之相對的是眾議院,又稱下院。國會享有立法權。

[17] 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1859—1941),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1888—1918年在位。

[18] 沃倫·哈丁(Warren Harding,1865—1923),美國第29任總統(1921—1923),屬共和黨,1923年因心臟病突發於任內病逝。

[19] 1920年,沃倫·哈丁競選時提出“回歸常態”口號,主張采取一戰前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2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21] 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1874—1936),奧地利作家,記者。

[22] 弗朗茨·韋費爾(Franz Werfel,1890—1945),奧地利作家,詩人。

[23]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奧地利作家。

[24] 貝尼托·墨索裏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意大利法西斯黨魁,獨裁者。

[25] 1919—1933年的德國,其憲法是在小城魏瑪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

[26] 有納稅義務的等級,區別於不需納稅、享有特權的第一等級(教士)和第二等級(貴族),一般包括農民、手工業者、資產階級等。

[27] 斯大林(Stalin,1879—1953),蘇聯共產黨中央總書記。

[28] 赫爾曼·戈林(Hermann Goering,1893—1946),“一戰”中的“王牌飛行員”,納粹德國空軍元帥,國會議長,納粹黨二號人物。

[29] 國家秘密警察縮寫“Gestapo”的中文音譯,由黨衛軍控制。

[30] 英文簡稱SS,德國納粹黨用來執行治安勤務的編制。

[31] 海因裏希·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1900—1945),納粹德國內政部長,納粹黨重要頭目,黨衛軍首領。

[32] 非洲東部國家埃塞俄比亞的舊稱,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33]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1892—1975),西班牙法西斯獨裁者,長槍黨黨魁。

[34] 西班牙第2大城市。

[35] 即在1922年2月6日於美國華盛頓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用以限制海軍軍備。條約規定,美、英、日、法、意5國主力艦總噸位之比為5∶5∶3∶1.75∶1.75。

[36] 中國東北的舊稱。

[37] 北京的舊稱。

[38] 漢斯·馮·塞克特(Hans von Seeckt,1866—1936),“一戰”後大力復興德國陸軍,被譽為德國國防軍之父,曾擔任蔣介石政府的資深顧問。

[39] 亞歷山大·馮·法爾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1878—1966),德國軍事家,“一戰”期間任德國陸軍總參謀長,戰後改組德國陸軍的中心人物,曾擔任蔣介石政府的軍事總顧問。

[40] 喬治·克列孟梭(1841—1929),法國第三共和國總理,曾參與簽訂《凡爾賽和約》,被譽為“勝利之父”。

[41] 阿爾貝特·施佩爾(1905—1981),德國建築師,希特勒的密友,曾負責軍需生產,使納粹軍備獲得巨大提升。

[42] 德國電影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數量可觀,流派紛呈。

[43] 哈利法克斯勛爵(Lord Halifax,1881—1959),英國政治家,1938年2月成為英國外交大臣,1944年受封為伯爵。

[44] 1916年2月,德軍主力移師西線,英、德雙方先後打響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死傷極為慘重。

[45] 庫爾特·馮·舒施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1897—1977),曾任奧地利第一共和國總理。

[46] 德國東南部邊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