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兩次大戰之間(第2/7頁)

到了1929年,形勢開始對希特勒有利。這一年爆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導致德國真正意義上的議會政府土崩瓦解。德國人把自己的悲慘境遇歸結到外國人身上,他們也怪罪猶太人把錢財轉移到境外。德國馬克面臨壓力,最終停止兌換。旅行者在邊境遭遇搜查,甚至在倫敦旅行的舍恩貝格公主也得去給第三等級[26]的人兌換外匯的地方換取外匯。由於貿易收縮了2/3,依賴出口的德國很快就出現了600萬失業者。在1932年的聯邦選舉當中,納粹黨獲得了37%的選票,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分別獲得了22%和14%的選票。國民議會無法形成多數意見,決定不了任何事情,只在解散國民議會一事上獲得了多數的贊成票(唯一的例外是停止保證已婚婦女擔任公職的投票)。柏林亂作一團。1933年1月,經過與保守勢力的交易,希特勒在痛苦且充滿仇恨的氣氛中成為了德國的總理。

新任總理的第一個重要會議是與德國的將軍們一起開的。希特勒對他們說,他要重整軍備。這樣做可以讓工業部門有事可做,也可以吸收一部分失業人員。但是,這樣的做法會違背《凡爾賽和約》,然而希特勒算準了西方各國不會做出反應。長久以來,希特勒一直醉心於飛機和汽車的制造。在他眼裏,這兩樣東西不僅是新時代最典型的標志,而且它們搖身一變就可以成為戰鬥機和坦克。要不了多久,他就會吹噓他已經擁有了大量的戰鬥機和坦克。然而實際上,希特勒誇大了它們的數目(不過英法兩國都相信了)。與此同時,他的將軍們開始絞盡腦汁研究這些武器該如何使用。這時,他們想起了1918年的戰事。當時,英法兩國軍隊把坦克和飛機結合在一起,獲得了最後幾場戰役的勝利。重整軍備的活動一直在持續進行。例如,德國的飛機工業一開始只有3 000名雇員,每年只能生產幾十架飛機,而到了1939年,這一工業已經迅速膨脹為擁有25萬雇員、年生產3 000架戰機的龐大體系。這一巨大轉變(另一個巨大轉變發生在農業領域)使德國在1936年重新實現了充分就業,也讓希特勒獲得了如日中天的聲望。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德國也顯露出了一些恐怖的跡象。1934年,希特勒血洗了納粹激進分子,擺脫了他們的威脅。1935年,反猶太主義在法律上得到了支持,當時的集中營裏關押了6 000名囚犯。不過,這兩件事都不是特別嚴重,所以許多人仍然可以爭辯。他們認為,希特勒已經達到了他的目的,所以他的統治會更加寬容,至少倫敦是這麽認為的。1936年,在盛況空前的柏林奧運會光環裏,這一觀點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然而,希特勒的統治不但沒有變得更仁慈,更溫和,反而變本加厲。他掠奪猶太人的財富,並且把幾十萬猶太人驅逐出境。猶太人在離開德國時,喪失了2/3的財富,而這些財富被希特勒全部用在了武器的制造上。1936年夏,為了應對未來4年的防禦戰,以及未來7年的攻擊戰,希特勒制訂了更加全面的軍備計劃。希特勒制訂這份7年計劃的原因之一在於,他認為德國的整個局勢都依賴於他。而且,希特勒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極為焦慮,他覺得自己也是凡人,終有一死。不過,希特勒對外聲稱的原因卻是,蘇聯正在通過斯大林[27]的5年計劃進行快速的工業化。希特勒想要超過蘇聯,這是一場賭博。德國既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來進行深度的軍備競賽,也沒有外匯來購買石油、橡膠和非鐵金屬等飛機與機動作戰所必需的原料。於是,德國開始著手制訂一個耗資巨大的龐大計劃來生產合成油料和橡膠,納粹空軍部長赫爾曼·戈林[28]也制訂了一份4年計劃,準備建造一座巨型的冶金工廠。此外,德國的極權統治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1936年,國家秘密警察(簡稱蓋世太保[29])與納粹黨的精英力量黨衛軍[30]合並,並交由海因裏希·希姆萊[31]指揮。

在1936年的夏天,世界局勢開始利於希特勒在軍事上施展拳腳。此時,西方的主要國家已經疏遠了意大利。在1935年的10月,做著帝國夢的墨索裏尼進犯了國際聯盟的成員國——阿比西尼亞[32]。對此行徑,注重品格的英國人尤為憎惡。第二年夏天,西班牙爆發了內戰。由於一次有爭議的競選,西班牙的左翼政權遭遇了軍事政變,但政變沒有完全成功。西班牙國民軍首領弗朗西斯科·佛朗哥[33]自稱法西斯主義者。而由左翼執政的法國政府本來應當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一邊,但它卻沒有這樣做。與此同時,墨索裏尼卻派出軍隊和戰艦攻擊西班牙共和軍,介入戰爭。西班牙內戰持續了3年,被希特勒用作了飛機轟炸的試驗場。同時,斯大林也利用西歐主要國家之間的分歧獲得了很多好處。他希望戰爭一直持續下去,當西班牙共和軍顯示出戰敗的跡象時,斯大林就向他們提供武器援助,而當他們顯示出戰勝的跡象時,他又下令停止援助。當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者在巴塞羅那[34]掀起一場名副其實的革命運動時,他又指使他忠誠的共產主義者對這次革命進行鎮壓。後來證明,1936年的險惡氛圍是希特勒展開軍事行動的絕佳時機。3月,德國軍隊向西跨過萊茵河,進入了法國和德國之間的萊茵蘭地區。法國先前想要吞並這一地區,但是遭到了其他國家的反對。後來,這一地區成為了不設防的非軍事區。這樣一來,法國既不必擔心德國從這裏進攻,它也隨時可以從這裏進攻德國。然而此時,以英國為首的勢力全力阻止法國對德國的舉動做出反應。他們想滿足希特勒所需的好處,以此來換取他不再提出更多的要求,這就是著名的“綏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