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蘇聯入侵(第5/20頁)

阿富汗王國高層的權力鬥爭依然激烈。1953年9月,查希爾國王的堂兄,中央軍團司令穆罕默德·達烏德親王連同其他王室成員發動政變,逼馬赫邁德親王辭職。9月20日,查希爾國王正式任命達烏德為阿富汗王國首相。從1953年9月到1963年3月,達烏德一直任阿富汗首相,成為阿富汗內外政策的決策者和實際實施者。這個時期,在阿富汗當代史上被稱為“達烏德的十年”。

達烏德的父親是1933年遇刺的阿富汗駐德國大使穆罕默德·阿齊茲。達烏德早年留學法國,後進入喀布爾軍事學院學習,與自己的堂弟穆罕默德·查希爾同窗。他們在家裏又常一起聽叔父哈希姆講述阿富汗的歷史與政治現實狀況。達烏德後來歷任南方數省的省長兼駐軍司令,獲上將軍銜。他曾是馬赫邁德內閣中的內政和國防大臣,因政見不合而辭職,是王室中有名的少壯派。達烏德一方面竭力維護傳統的中立外交政策,並用“巴·塔拉非(普什圖語中“不偏不倚”之意)政策”來加以命名。他在1955年一次答記者問時說:“中立的定義不言自明,阿富汗不想跟隨任何軍事集團。”

另一方面,達烏德卻大力引進蘇聯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執政的10年裏,達烏德曾4次訪問蘇聯和去蘇聯治病,兩次邀請赫魯曉夫訪問阿富汗,還主持成立了“蘇阿友好協會”。從1956年8月開始,阿富汗從蘇聯及其他東歐國家獲得了T-34坦克、米格-17戰鬥機等武器裝備。蘇聯協助修建和擴建了馬紮裏沙裏夫、信丹德和巴格拉姆附近的空軍基地,軍事教官和顧問更是源源進入阿富汗。美國國務院頓感阿富汗在“走向共產主義”,一位駐喀布爾的美國外交官曾頗粗暴地對達烏德說,阿富汗“將在幾年內跌進共產主義的陰溝”。因為跟蘇聯走得太近,達烏德獲得了一個綽號——“紅色親王”。

其實達烏德很精明,他是用這種方式“刺激”美國援助的增加。鑒於越南局勢的發展,美國不武裝阿富汗這樣小國的理由也不復存在。於是,阿富汗同時從美蘇兩國獲取援助,一時成為兩個超級大國競爭的舞台。美國駐阿富汗大使亨利·拜羅德言道,阿富汗乃是“經濟上的朝鮮”,即大量獲取蘇聯援助的國家,美蘇兩國經濟冷戰的熱點地區。

在經濟政策方面,達烏德大受蘇聯計劃經濟影響,制定五年計劃,以國家主義推動阿富汗經濟發展。達烏德打算繼續當年阿馬努拉國王失敗的社會改革。他鼓勵婦女去掉面紗,創辦男女合校,實行男女在政治、職業和社會地位方面平等。1959年8月25日,在阿富汗獨立節的慶祝會上,達烏德和他的副首相、王族成員、高級軍官的妻子、女兒們出現在觀禮台上。這些婦女都沒有戴面紗。這個破例的行動使喀布爾市民大為吃驚。他任命婦女做播音員,派阿富汗婦女代表團出席亞洲婦女大會,派一名婦女參加聯合國的阿富汗代表團。征得家長同意後,達烏德讓40個六年級女學生進入陶瓷廠和男工一起勞動。他為婦女在醫學、理工、法律、語言等各類學校學習創造條件,還讓她們去國外受高等教育。達烏德說:“世上無難事,只要努力,總會取得成績。”

達烏德的十年中,最大的外交危機仍然來自“杜蘭德線”和普什圖斯坦問題。1955年,巴基斯坦政府把西部諸省區(包括普什圖斯坦)合並為一個省,即所謂“一體化計劃”;達烏德發表聲明,表示堅決反對。巴基斯坦認為這是阿富汗幹涉本國的內政,反應強烈。雙方互相指責,發展到兵戎相見,邊境沖突再度爆發。埃及、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國都曾出面調解,但未能解決兩國邊界糾紛。1961年,兩國宣布斷交。從1961年到1963年,達烏德主動宣布封鎖兩國邊界。阿富汗是內陸國家,對外貿易多半要依靠巴基斯坦的港口運轉。邊境封鎖讓阿富汗經濟蒙受了巨大損失,從而引起國內不滿。更重要的是,查希爾國王已經長大,對自己堂兄的施政愈發擔心。

穆罕默德·查希爾是阿富汗的末代國王。少年的查希爾曾在喀布爾上中學,1924年隨父去法國,在巴黎讀書。留學期間,他迷上了西方文學和古羅馬歷史,一心想當一位研究文化和歷史的學者。他尤其酷愛法國文學,還喜歡打獵、繪畫、攝影等。然而,歷史過早地將國家的重擔放到了他的肩膀上。1930年,他回國修習伊斯蘭教教義並在軍事學院學習。1931年,他從喀布爾步兵軍官學校畢業,同年與霍梅拉王後結婚。1932年,年僅18歲的查希爾被父王任命為國防副大臣,後來又擔任過代理國防大臣和代理教育大臣。1933年11月8日他因父王遇刺而接過王位時,年僅19歲。在法國留學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隨同父王巡視阿富汗國土時的切身感受,使查希爾自感了解應該如何治理這個王國。他無法接受堂兄達烏德的治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