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蘇聯入侵(第6/20頁)

1963年,查希爾和達烏德的君臣不和明朗化了。達烏德是一個專斷獨裁、不容異議的家長式人物,他發展個人權勢使查希爾深懷疑懼。他們兩人在政見上的分歧發展到政治上的決裂。查希爾不同意達烏德的對外政策,反對達烏德同巴基斯坦搞僵。1963年,查希爾趁阿富汗同巴基斯坦斷交之機,將達烏德趕下台。查希爾國王用“王室成員不得參政”的修改憲法條款,迫使達烏德辭職。辭職後,達烏德發表了《告國人書》,“向普什圖斯坦的同胞們致以最誠摯的同情”,“希望普什圖人民勝利地實現他們神聖的民族願望”。

查希爾國王親掌政權的時代,正是冷戰形勢錯綜復雜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他希望減少對蘇聯的依賴,加強與美國的關系。1963年9月,國王夫婦首次出訪美國,受到隆重接待,隨後美國副總統、國務卿相繼訪問阿富汗。然而,由於深陷越南戰爭泥潭,國際形勢不利,美國對阿富汗的援助持續下降。相反,阿富汗與蘇聯的關系持續緊密,難以分離。1963年10月,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聯政府代表團來訪。會談中,蘇聯與阿富汗雙方均表示,“滿意兩國間現存的、基於互敬互信的關系”,並宣稱“決不允許對蘇阿友誼睦鄰關系的任何破壞”。蘇聯也對阿富汗的普什圖斯坦政策表示“理解”。1965年8月,查希爾國王訪問蘇聯,兩國將阿蘇中立和互不侵犯條約再延長十年;蘇聯繼續向阿富汗提供各種援助,阿富汗則努力試圖與蘇聯保持距離,堅持“巴·塔拉非政策”。查希爾國王努力與美蘇之外的世界發展關系。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55年1月,阿富汗即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60年8月,阿富汗與中國簽署了《中阿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1963年11月,兩國在北京簽訂了邊界條約。1964年10月,查希爾國王和霍梅拉王後訪問中國;這次訪問中,查希爾國王贈送給周恩來總理的銀鏨花嵌藍寶石四足橢圓盒,在中國被保存至今。應該說,查希爾國王可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1963年以後,中國開始向阿富汗提供經濟援助,並一躍成為主要援助國之一。

查希爾國王時代最重要的變化其實是在內政方面。查希爾國王一親政,立即任命了一個委員會,制定了一部自由主義的新憲法。穆罕默德·優素福出任首相,同樣是阿富汗歷史上平民第一次出任首相一職。1964年10月,大國民會議通過新憲法,由國王簽署生效。新憲法在維持國王最高權力的同時,強調三權分立,第一次授予婦女選舉權與被選舉權,規定實行直接的無記名投票,而且強化政教分離,未規定哈乃菲教派為國教,僅稱以它指導宗教儀式,司法方面更規定在沒有相關世俗法的情況下才實施伊斯蘭法。這部憲法標志著阿富汗王國“新民主”的序幕正式拉開,阿富汗走入了由查希爾國王本人主導的“憲政十年”。

然而,“憲政十年”卻是阿富汗政局長期動蕩不寧的十年。從1963年到1973年的10年中,阿富汗王國更換了5屆首相,平均兩年發生一次內閣危機。達烏德似乎無聲無息地蟄居了整整10年,實際上卻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阿富汗政局動蕩,並非來自傳統的右翼保守宗教勢力,而在於蘇聯操縱,以“共產黨”革命面目出現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創建於1965年1月,該黨綱領規定,黨的任務是“為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和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為奪取政權,建立一個勞動人民的國家而奮鬥。黨的最終任務是在阿富汗社會的多民族條件下,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的普遍規律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它的主要領導成員是前阿富汗官方巴赫塔通信社處長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阿富汗國民議會議員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和另一位阿富汗國民議會議員哈菲佐拉·阿明。

塔拉基是普什圖人,生於加茲尼一個貧窮的農牧民家庭,因家境貧寒,小學畢業就輟學。15歲的塔拉基到水果公司當差,但他勤奮上進,到喀布爾大學夜校學習,成績優良。後來他成了公司駐印度孟買代辦處職員,在那裏第一次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並結識了幾名印度共產黨黨員,經常與他們探討了社會正義和共產主義價值觀。塔拉基回國後開始從事文學和新聞工作,成為一名知識分子。他進行小說和詩歌創作,撰寫評論政治的文章,成為聞名全國的作家和詩人,在阿富汗青年和知識界中有廣泛的影響。他的作品還被翻譯成俄文。在蘇聯,他的作品被視為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主題,被譽為“阿富汗的高爾基”。塔拉基後來去莫斯科大學進修,將阿富汗的貧窮落後歸之於君主制。“卡爾邁勒”意即“勞工之友”,是巴布拉克的筆名。卡爾邁勒是塔吉克人,父親是陸軍上將,曾任阿富汗南部軍區司令兼帕克蒂亞省和赫拉特省的省長,族譜可以追溯到克什米爾的印度教王公時代。他中學時就熱衷於參加馬克思主義學生團體的活動,就讀於喀布爾大學時因傑出的演講才能成為學生運動領導人之一。1953年卡爾邁勒因參加反政府示威遊行被捕入獄,1956年達烏德政府頒布大赦才獲釋出獄。1965年1月,兩人在喀布爾共同創立了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塔拉基和卡爾邁勒分別任總書記和中央書記。1965年8月的阿富汗議會選舉中,卡爾邁勒當選國民議會議員。首相優素福再度受命組閣,遭到卡爾邁勒等激進派人士的強烈反對。10月24日,支持人民民主黨的阿富汗學生占領了議會大廳,在首相官邸和議會附近遊行;當天下午5時,阿富汗軍隊向遊行學生開槍,造成傷亡。這天是阿富汗傳統歷法的8月3日,“八三事件”成為阿富汗政局走向沸騰的一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