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蘇聯入侵(第7/20頁)

僅僅兩年,塔拉基與卡爾邁勒便分道揚鑣。卡爾邁勒不認同塔拉基的地位,對後者的激進策略也表示不贊同。1967年,卡爾邁勒在阿富汗議會中公開稱查希爾國王是“亞洲所有國王中最進步的一位”。為了對抗卡爾邁勒,塔拉基竭力拉攏黨內的後起之秀哈菲佐拉·阿明。阿明屬於普什圖人吉爾紮伊部族,1929年出生於喀布爾附近的一個小職員家庭,自幼喪父,由哥哥撫養長大。他從小聰明好學,學業優良,早年就讀於喀布爾大學,畢業從教,後來得到公費赴美留學的機會。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時,阿明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回國後便在阿富汗學生中爭取到一大批支持者。1962年,阿明又獲獎學金去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同時在威斯康辛大學攻讀政治學和經濟學。他被選為阿富汗留美學生聯合會主席,由於參加政治活動被美國政府驅逐出境。他回國後參加阿富汗人民民主黨,與總書記塔拉基建立了密切的私人關系,成為塔拉基的得意門生和得力助手。

1967年,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終告分裂。黨內分為兩派——塔拉基、阿明的“人民派”和卡爾邁勒的“旗幟派”。卡爾邁勒的“旗幟派”自稱“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全體勞動人民先鋒隊”,因創辦《旗幟報》而得名“旗幟派”;塔拉基和追隨者則把自己改稱為“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工人階級先鋒隊”,因出版《人民》周刊,他們在阿富汗以“人民派”著稱。兩派雖然在口頭上都承認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綱領、目標、任務和黨章,但實際上都擁有自己獨立領導機構、機關刊物和成員。兩派各自領導鬥爭,1968年到1969年阿富汗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學潮和工潮。20世紀70年代初阿富汗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社會脆弱不堪。埃特馬迪首相一度提出“真主、祖國和國王”的口號,卻根本無法改變國內四分五裂的現狀;任何努力都無法挽救岌岌可危的君主制度了。作為阿富汗君主政權的最後支柱,軍隊受到最嚴密的控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阿富汗君主制的最後打擊,正是來自軍隊。

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冷戰中正處於優勢的蘇聯對阿富汗志在必得。早在1907年,沙皇政府就曾毫不掩飾地說——對俄羅斯,在中亞具有最大戰略意義的不是阿富汗,而是伊朗和巴基斯坦。從彼得大帝的時代開始,俄國人的意圖昭然若揭。他們要以阿富汗為跳板,直指伊朗和巴基斯坦,進而南下印度洋。繼承了俄羅斯帝國的南下戰略,蘇聯對阿富汗覬覦已久。蘇聯一直試圖向南實施分階段的推進,以實現在印度洋尋求暖水港和出海口,並切斷歐洲和遠東聯系的戰略。所以,控制阿富汗是蘇聯實現南下戰略的關鍵步驟。對蘇聯來說,等待已久的機會已經到來。克裏姆林宮方面看中了蟄居在家的“紅色親王”達烏德,準備讓他出面主持新政府。而蘇聯打算借重的力量,正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阿富汗是伊斯蘭國家,教育民眾、組織民眾、發動革命是一項費力費時的工作,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是等不及的,他們要走一條捷徑。塔拉基依據人民革命理論,提出了在封建的阿富汗社會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依據。他認為——由於國內無產階級人數太少,革命必須找到一條捷徑,即先在軍隊的幫助下奪取政權,然後通過社會、經濟措施來贏得民眾的支持。簡而言之,就是控制軍隊,發動軍事政變奪權。無論是阿明還是卡爾邁勒,對此都是深表贊同。於是,“人民派”和“旗幟派”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都在阿富汗軍隊中發展黨員,擴大組織。彼時查希爾國王提拔自己的女婿、中央軍團司令兼宮廷侍衛長阿蔔杜勒·瓦裏;瓦裏又大量任用親信,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在阿富汗軍隊中引起強烈不滿,傾向於“紅色親王”的人數不斷增多。

1973年7月初,查希爾國王在瓦裏的陪同下出國,赴意大利治病和休養,王儲艾哈邁德攝政。艾哈邁德缺乏威信,難以駕馭阿富汗軍隊。達烏德和他的同謀者決心利用這一機會發動政變。參與政變的有穆斯塔加尼中將、海德爾中將和庫馬中將以及50名年輕軍官。塔拉基親自向達烏德表示,支持他的反國王行動,軍中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黨員服從他的命令。瓦裏獲悉國內有政變陰謀,中途歸國協助艾哈邁德主持國務。為人驕橫的瓦裏得到的卻是內政部提供的假情報,未能采取有力措施。

7月16日晚,由謝裏夫丁·奧馬拉尼將軍指揮的首都裝甲師和傘兵部隊,從距喀布爾50公裏的哈爾卡沙夫基地向喀布爾秘密調動,理由是操練獨立日軍事檢閱。由於傍晚時分,軍事機構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已下班休息,戒備最為松懈。政變部隊未遇到任何阻攔盤問,徑直進入首都。到晚上10時,政變部隊占據了喀布爾市內各交通要道,封鎖了首都與外界的一切聯系,包圍了電台、各政府大樓和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