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稀泥與暴亂(第4/10頁)

偏偏此時又趕上絲絹稅鬧得民意沸騰,當地豪強爭執不休,群龍無首。於是,婺源縣裏的一個有心人趁勢而起。

這個人叫程任卿,是當地的一個生員,原本負責司理署印。他在整個絲絹案中的地位,僅次於帥嘉謨,不過他的重要性,要到整個事件結束之後才體現出來。

程任卿是個有豪俠氣質的人,他敏銳地注意到婺源縣的權力真空,如果利用當前局勢做點驚人之事,可以在鄉梓刷出極高的聲望值,對未來大有好處。

於是他四處串聯,拉攏當地大族和有影響力的鄉紳鄉宦,同時對普通老百姓宣講煽動,聲言若朝廷不肯把絲絹稅改回去,就要鬧事。程天球那杆大旗,就是程任卿出的主意,走到哪裏都扛著。

婺源百姓一看大旗威風凜凜,又有人要為民請命,情緒無不高漲,助威的助威,捐款的捐款。一時之間,程任卿聲望大漲,風頭無二。

當程任卿覺得已經掌握了婺源人望之後,作為整個運動的最高潮,他率人突然占領了婺源縣衙隔壁的紫陽書院,成立了議事局,儼然要另立中央,成立自治政府。

【注釋】

議事局:程任卿等人在婺源縣成立之議事局,乃是民眾自立的草台班子,被官方判定為非法組織,也是程任卿的重要罪狀之一,官方認為他聚眾百余人,自任長官,捉打公差,支用糧米,甚至要向全縣征收稅糧入自己的口袋,實在罪大惡極。實際上,現代意義上的議事局進入中國,同樣是在萬歷年間,為寄居澳門的葡萄牙人所建立,又稱作市議會、市政廳,負責管理租界內葡萄牙人在行政、經濟、軍事及宗教方面的各種內部事務,是其維持地方治安的最高權力機構。

紫陽書院,一聽這名字就知道和朱熹有關。朱熹朱老夫子,恰好是徽州婺源人,所以這個紫陽書院,正宗到沒法更正宗了。程任卿占領這裏,顯然是早就謀劃好的。

這個所謂的議事局的創建目的——或者說對外宣稱的目的——是組織、協調諸縣的民眾抗議絲絹稅。程任卿自封管局,甫一上任,就準備了大量標語,上書“英雄立功之秋,志士效義之日”之類的話,貼得十裏八鄉到處都是。

他甚至還亢奮地放言:“但有裏排一名不出,我等趕上其門,有一縣不來,我等趕入其縣,遍傳鄉鎮。”這是要把熊熊烈火燒到其他四縣去。

至於那杆大旗,就戳在書院中間,威風凜凜。它已經成了程任卿和諸縣的標志性約定,並有一個名稱:激變旗。

那會兒徐廷竹還沒走,他覺得你們隨便折騰,但這大旗實在是太礙眼了。激變旗?啥叫激變,就是鬧事啊,你們是唯恐別人不把你們當反賊?

迫於官府壓力,程任卿讓程天球把大旗挪到城外,但議事局的工作絲毫不受影響,繼續如火如荼地開展。他先後策動了幾件大事。

一是千人圍攻縣衙,逼迫徐廷竹代傳冤情;二是動員休寧縣半路攔截舒邦儒,代遞申文;三是婺源城外五千民眾向舒邦儒示威。

在先後數次大舉動上,議事局展現出了很強的協調能力,短時間內造起了極大的聲勢。程任卿一看民心可用,趕緊發動他們征集捐款,每一石糧米征銀六分,用以維持運營。老百姓看到好幾個當官的都被迫妥協了,覺得這個議事局確實能幹大事,紛紛慷慨解囊。大筆大筆的錢財,就這麽流進紫陽書院。

這個議事局乃是草台班子,既無賬簿,也無監管,收多少錢,花多少錢,全由程任卿一言而決。如果他想要從中漁利的話,實在是再容易不過了。

財帛動人心,就算程任卿自己是幹凈的,也沒法保證別人不眼紅。議事局裏有另外一個生員,叫程文烈,他看到這大筆款項,貪念頓生,暗中策劃把管局這個位置奪過來。

這個計劃的實施,就定在了舒邦儒進婺源縣城的次日,萬歷五年七月一日。

書接上回。話說舒邦儒戰戰兢兢地進了幾乎進入自治狀態的婺源縣城,在七月一日安排升堂畫卯。程任卿作為議事管局,也來到縣衙,和一群裏排、耆老等著接見。此前在休寧和婺源城外,議事局讓這位大老爺吃了兩次虧,下馬威也給夠了,現在面談,可以爭取到足夠的利益了。

幾個人正在談話,正好來了一個歙縣送信的快手,名叫王學。婺源人一聽是歙縣來的,登時臉色就不太好看。

“快手”不是現在那個“快手”,而是指衙署裏負責傳喚官司、傳遞文書的差人,和負責緝捕罪犯的捕役合在一起,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捕快”。

偏偏這個後生態度還很囂張,說你們不要妄想絲絹稅恢復舊制了,我們歙縣花了700兩紋銀,搞定了府裏的戶房程德煥,就連你們的管局程任卿也同意了。他拍著胸脯說可以說服五縣認繳絲絹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