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南屏十年(第4/7頁)

廿八年(一九三九)十月廿八日,我上南屏高二第一堂課,教《孟子》。季肅初以我對歷史有興趣,要我教歷史,我不敢應。不敢的理由有二:近年學校教師要憑資格,只國文視學力或作品,我須守法。民國以後歷史,我曾身歷其境,與教科書所記不全同,我如何說法?我不願生事。我對學校歷史課卻有一點意見:中國歷史太長,上古的記載文字深奧,故一開始易感艱難乏味。讀到近代都是國恥紀錄,令人氣餒,令人怨憤。又初高中各只有兩年本國史,讀到近代,實是最要緊處,時間已無幾。編書者或顧忌,或投機,取舍無遠大標準,毀譽過分。一個民族的神聖生存紀錄,變成君相之起居注,或好漢鬥爭錄,青年不感興趣,無怪其然。看學生周記,很易發現討厭史地的話:以為死人死地,不與吾人今日有關。我曾提議:初高中歷史連接而非重復,不用雙圓制。初中先給一個首尾銜接的時間觀念,高中以紀事體的重點單題提出。我是在教職員聚餐桌上臨時想到,當時隨便提出一個異民族入中國題目為例。後來看見呂思勉先生的“大學通史”教本,與我的程序相反,他先講單題,以氏族、婚姻居首,二十個文化單題為第一冊。第二冊為從頭到底的通史。大學與中學不同,學生富有閱讀能力,且都有過根底,故可先從單題著手。我們的先民傳給我們如此悠久的歷史,用種種方法生活在這塊可愛的國土上,我們應有義務把他編成最容易了解的方式,使後代的人發生興趣,加以愛護。我有此心,而無此力。曾對季肅說,倘由我試,要讓我第一年教到末一年;學生亦如此,不插班,不轉學。我瑣瑣述此,期諸有心人。青年們亦需要更多的課外讀物,不僅史地科。

講《孟子》是我自己的選擇,經季肅同意。南屏學生沒有看過整本線裝書,聞線裝書而厭怕。我第一堂功課上完,將“民本”“厭戰”“性善”幾點中心思想,和“王”“霸”的界說,分清楚。“王道”從人民“不饑不寒,養生喪死無憾,謹庠序之教”開始,而仍以“若夫成功則天也”,功不必由己出。孟子不屑道齊桓、晉文之事,為其喜功,是針對梁惠王之好戰不顧民生。青年們初聞王道、霸道疑為迂闊,我將二者分列為表,結論“王道”即為人道,以民為主,霸道為成功主義。治本治標,按時勢都屬需要,而“人道”是天經地義。抗戰初期,尤其經過逃難生活的青年,更為可愛,她們用不著我多說。我雖然很魯莽的如此介紹《孟子》,她們再讀原文,對於本國的先哲從了解而起敬心,知道前人亦有對其時代的見解,和對其時代的努力了。從這經驗,我覺得近代青年,到高中沒有對本國學術思想有成段的認識,學校裏只讀短篇選文,是不夠的。

南屏初期幾班同學,眼見學校從篳路藍縷中生長,休戚相關,連她們個人升學成家問題都肯向先生商量。季肅事事促成“學生自己做”,故學生主持一件事或一個會,如何布置,如何發言,都很自然,不必指點。在我的功課裏,每兩周我請她們發問,筆問筆答,往往有很有趣的見解如:“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做間諜的人何以從容不迫?”“臯陶為士,瞽叟殺人,執之甚是,舜竊負而逃,未為合理”等類。我回答:間諜工作如純為國家,胸中沒有歉然。臯陶一段,正是中國倫理與法律的矛盾。日本維新時代,極力灌輸法律重於倫理,戲劇中常表現。時局一日一日黯淡,她們常常要問時勢,我給她們兩個比喻:“抗戰如比球,建國如考試”。“比球”有陣線,同隊者互相照顧,我們可以靠人;“考試”只靠自己用功,父子兄弟不能相顧。開羅會議後,我知道戰後台灣將還給中國,忍不住一天向學生說:可能明年我要求曾先生讓我教地理,大家對我呆看;我說:我生而國家失掉的一塊土地,拿回來的時候,給我機會在地圖上將這塊地區畫成本國一樣顏色;我告訴她們我是甲午年生的。

苦中得樂,一年過去。新升的高二仍要我講《孟子》,而高三要我繼續任課。為考大學有“國學常識”一門,學生和季肅都想我擔任這件事。這題目如大海撈針,而高三的時間有限,我請夏尊先生擔任,而願為助。夏先生要改兩班文卷,已經想讓出一班來,不肯再添鐘點。於是我固請其答允,由我先教,無論何時,感覺不濟,請他接下去。如此我擔任高三“國學入門”,而且不得不兼一課《論語》。加《論語》的理由為“國學”如一百貨公司,時間有限,每個部門只能見點零貨樣品。而“儒家哲學”直接間接影響中國文化最大,則最少這一部門能認識個主流。我選了坊間現有的幾種國學概論、常識、入門之類,與季肅商定一本講授。一星期過去,空氣甚為沉悶。我試試離書自講,寫幾頁講義,甚受歡迎。於是如入了陣,只能向前,不能退後,一直寫下去。這一年,不是我教學生,而是學生引導我。為減少出門次數,我的功課是兩小時連續,初恐學生厭倦,後來常在休息期間學生問長問短,我出不了講堂。我混在這些可愛的少年中,不能自拔,心思時間差不多都為了她們用。不但我的講義采取前賢時賢的意見,其他我看的書報、聽的消息、聯想的故事,凡於功課有助,都透一點給她們,我成了無事忙的販子。季肅說我的講義是中國哲學思想史縮寫。許多補助教材都承夏先生在國文課中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