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流動的人(第4/8頁)

這些人把人像牲口一樣往輪船上趕。輪船公司急於填滿統艙裏的空隙,政府則希望把移民送到杳無人煙的廣闊天地裏去。中介人便與政府和礦廠、鐵砂公司聯系,將人送到礦主、鐵廠廠主以及其他亟須勞動力的雇主手中。中介人從礦主、廠主處獲得報酬,也向可憐的男女移民索錢。這些孤立無援、不知所措的男男女女,可能得被迫穿越半個陌生的歐洲大陸,才能抵達大西洋登船港口。從中歐到勒阿弗爾,或渡過北海,穿過雲霧繚繞的本寧山脈到達利物浦。我們可以猜想出,這些中介商是如何利用移民舉目無親,對情況一無所知、手足無措的困境進行盤剝勒索,雖然那時的契約勞工、負債農奴可能已不多見,只有一船船從國外運到農場充當勞工的印度人和華人(這麽說並不表示受騙的愛爾蘭人不夠多。不少愛爾蘭人曾在故鄉付錢給某個“朋友”,但這筆錢卻無法幫他在新世界找到一份工作)。大致說來,移民中介人的活動是控制不了的,頂多只能對海運條件進行某些檢查,這項工作還是因為19世紀40年代末發生了可怕的流行性傳染病後才開始進行的。中介人的背後通常有大人物支持。19世紀的資產階級仍然認為,歐洲大陸人口過剩是因為窮人太多,窮人輸出越多,對資產階級越有利(因為他們可以進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對留下的人也越有利(因為勞工市場上勞動力過剩的情況可獲紓緩)。慈善機構,甚至工會組織對付貧窮和失業的唯一可行辦法,就是幫助那些向他們求援的窮人或是工會會員移居到國外去。在本書所述時期,工業化進展最快的國家也就是那些對外移民的大戶,如英國和德國。這項事實證明,慈善機構和工會組織的做法似乎不無道理。

從今天的觀點來看,那時提出的移民論據是錯誤的。整體而言,輸出移民的國家如果將其人力資源予以利用,而不是將他們趕走,對國家的經濟會更有利。新世界(美國)卻與它們相反,它從蜂擁而至的舊世界(歐洲)移民中,獲得了無法估量的經濟好處。當然,移民自己也獲得莫大好處。移民在美國窮困潦倒、慘遭剝削的最嚴重階段,要到本書所述時期結束之後才出現。

人們為何要移居國外呢?絕大部分人是出於經濟原因,也就是說因為他們貧窮。盡管1848年後加上了政治迫害因素,但在龐雜的移民大軍中,政治和意識形態難民只占很小一部分,甚至在1849—1854年間也是如此,雖然移民中的激進分子一度控制了美國的半數德文報刊,利用報刊控訴自己國家對難民的迫害。[15] 激進分子中的基本群眾,像大多數不帶意識形態的移民一樣,很快便在國外定居下來,其革命熱情也轉移到反奴運動上。出於宗教原因而到美國尋求更大自由並進行相當古怪的宗教活動的移民不能說沒有,但與半個世紀前相比也許不太突出,如果其原因是在於維多利亞政府對正統的看法不像以前那麽嚴厲就好了。不過對於國內摩門教教徒的逃往國外,英國和丹麥政府倒是挺高興的,摩門教的一夫多妻制為它們帶來不少麻煩。東歐的反猶太人運動也是後來的事,該運動造就了大規模猶太移民。

人們移居國外是為逃避國內的貧窮境況,還是為了到國外尋求更好的生活條件?這個問題爭論已久,意義不大。毫無疑問,窮人移居國外的可能性比富人出走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他們的傳統生活難以維持或根本無法維持時,移居國外的可能性就更大。因而在挪威,工匠移居國外的可能性比工廠工人大;船民、漁民在他們的小帆船無法與新問世的汽船匹敵之後,便準備一走了之。同樣毫無疑問的是,在這一時期,任何拋棄祖輩居住地方的想法都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因而要想把人們從故鄉推進一個未知的世界,就需要有某種變革的力量才行。一位原本在英國肯特郡農場出賣勞力的雇工從新西蘭寫信回家,感激原先的農場主人采用停業的辦法迫使他遠離家園,因為他現在的境況比以前好多了。要不是迫於無奈,他是不會離鄉背井的。

當大規模移民成為普通人經歷中的一部分時,當基爾代爾郡(Kildare)的每個孩子都有表兄、叔叔或哥哥在澳大利亞或美國時,離家出走(不一定永不復返)便成為人們常見的選擇。選擇的依據是對前景的估計,而非單憑命運,如果有消息說澳大利亞發現金礦,或美國就業機會很多,待遇很高,移民便蜂擁而至。反之,1873年後的若幹年裏,移民人數急轉直下,因為當時美國經濟極不景氣。還有一點也毫無疑問,本書所述時期的第一次移民狂潮(1845—1854),基本上是因為饑荒和人口增加對土地造成的壓力而引起的,主要發生在愛爾蘭和德意志。在這波移民狂潮中逃往大西洋彼岸的移民,愛爾蘭人和日耳曼人便占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