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流動的人(第6/8頁)

2

窮人出門遠行的特有方式是遷徙,中產階級和富人則是為了旅遊。旅遊從本質上說,乃是鐵路、汽船和郵政事業達到新規模、新速度後的產物(郵政事業隨著1869年萬國郵政聯盟的建立而完成全球系統化)。住在城裏的窮人,他們出門遠行通常是為了生活,很少是為了休閑,而且時間多半不長。鄉下的窮人根本不會為了遊山玩水而出門遠行,充其量是在趕集或到市場上做買賣時順便遊玩一下。貴族出門遠行大多是基於非實用的目的,然而與現代的旅遊也無共同之處。貴族家庭每年到一定季節便從城裏的府第移到鄉下去住,隨從的仆人和行李車足可排成長長一列,仿佛一支小部隊[克魯泡特金(Kropotkin)親王的父親,事實上就像軍事指揮員一樣為妻子和傭人下達恰當的行軍口令]。他們會在鄉下住上一陣,然後才返回城中。他們也可能在適當的社交生活圈子裏暫時安頓下來,就像下面那個拉丁美洲的貴族家庭一樣。據1867年的《巴黎指南》(Paris Guide )記載,這家貴族下鄉時整整帶了18車行李。按傳統習慣,年輕貴族都會展開一趟大旅行(Grand Tour,指舊時英國貴族子弟的歐陸之旅,其目的在完成自己的教育階段,他們通常下榻在豪華的旅館內)。但即使是這類貴族青年的旅行,也與資本主義時代的旅遊業不同。一方面是因為旅遊業此時正處在開發階段——最初通常是與鐵路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因為貴族不會屈尊在小酒店裏過夜。

工業資本主義產生兩種奇妙的享樂型旅行:為資產階級設計的旅遊和夏日假期,以及某些國家(例如英國)為廣大群眾所設計的一日遊,人們乘坐機械化交通工具,於旅遊地當天往返。這兩種旅行都是蒸汽機運用在運輸方面的直接結果。有史以來人們首次可以定期、安全地運載眾多的旅客和行李,不論地形如何復雜,不論水域是深是淺。火車和公共馬車很不一樣,公共馬車只要到了稍微偏僻的地方,便很容易被盜匪搶劫,而火車只要開動之後,就不會有這種意外——除美國西部外——即使在治安壞得出名的西班牙、巴爾幹等地區亦可幸免此難。

如果把遊艇除外,以廣大群眾為服務對象的一日遊活動,是19世紀50年代——更準確地說是1851年萬國博覽會——的產物。這場博覽會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倫敦欣賞令人驚嘆的景觀,數不勝數的地方協會、教會以及社團為群眾組織了這場活動,由於火車票減價,因而來的人更多。以安排郊遊活動起家的托馬斯·庫克(Thomas Cook),更利用1851年的機會發展出龐大的旅遊業,此後25年,他的名字就成了有組織旅遊團的代名詞。此後萬國博覽會(見第二章)一場接一場舉辦,每次博覽會都將大批參觀者帶到各主辦國首都,使各國首都獲得重建,煥然一新。各省省會受此啟發,紛起效法,期望創造類似奇跡。除此之外,這個時期的大眾旅遊便毋庸多說了。大眾旅遊業仍局限於短途遊覽,即使以現代標準來看也常常是客滿的,小小的“紀念品”工業也因此興盛起來。鐵路部門一般說來對出售三等車票不感興趣,英國鐵路公司尤其如此,但政府勒令它們提供最低限度的三等車票。直到1872年,英國鐵路公司普通客票營業額方達到客運總收入的50%。其實,三等車票的運輸量增加後,短途旅遊專車的重要性就下降了。

中產階級更把旅行當作重要大事。就數量而言,旅行的最重要形式是全家的夏日假期,或(對更富有和身體太胖的人來說)每年到某個溫泉療養地去療養。這種度假、療養勝地,在19世紀第三個25年蓬勃發展。英國的多位於海邊,歐洲大陸的則多集中於山上。[顯然由於拿破侖三世的眷顧,畢亞裏茨(Biarritz)在19世紀60年代已很時髦,印象派畫家對諾曼底沙灘也表現出明顯興趣,但歐洲大陸的資產階級還沒有下定決心去嘗嘗苦鹹的海水滋味和海邊陽光。]到了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產階級掀起的旅遊熱已使英國沿海部分地區改觀,海邊的景觀步道、棧橋以及其他美化設施,都一一修建。原本在經濟上毫不起眼的山谷和海灘,如今卻可讓土地商人神不知鬼不覺地從中獲得大量利潤。海邊活動可說是中產階級和下中階級的特有休閑。在19世紀80年代之前,工人階級到海邊休閑的情形還不很明顯,而貴族和紳士們幾乎不可能考慮將伯恩茅斯[Bournemouth,法國詩人魏爾倫(Verlaine)常去之處]或文特諾(Ventnor,屠格涅夫和馬克思常來此處呼吸新鮮空氣)作為合適的夏日度假場所。

歐洲大陸的溫泉度假勝地可說是各具風格(英國的度假場所無法與之媲美),它們競相為闊綽的旅客準備了豪華旅館,提供各種娛樂場所,如賭場以及相當高級的妓院等。維希(Vichy)、斯帕(Spa)、巴登巴登(Baden-Baden)、艾克斯(Aix-les-Baines)名噪一時,尤其是哈布斯堡王室常去的著名國際度假勝地加施泰因(Gastein)、馬林巴德(Marienbad)溫泉、卡爾斯巴德(Karlsbad)等等,它們對19世紀的歐洲來說,就像巴斯(Bath)對18世紀的英國一樣,貴族在這些度假勝地舉辦時髦聚會,在聚會上可以免喝難以下咽的礦泉水,盡情享受某種由仁慈的醫學獨裁者監制的飲料。[來這裏度假的達官貴人,其地位可從他們在這時期外交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來判斷。拿破侖在畢亞裏茨會晤俾斯麥,在普隆比耶(Plombières)會晤加富爾,在加施泰因舉行過一次會議,這次會議開了在河上或湖上舉行外交會議的先河。1890—1940年的半個世紀裏,這種河上外交會議舉不勝舉]然而不爭氣的肝臟扮演了偉大的協調者,使溫泉遊覽勝地不致被冷落。許多非貴族出身的有錢人和中產階級專業人士,由於事業興旺,財源滾滾,因而吃得太多,喝得太多,於是便熱衷於前往礦泉勝地度假。庫格爾曼醫生(Dr.Kugelmann)曾推薦一位極不具階級代表性的中產階級——馬克思——到卡爾斯巴德療養。馬克思為避免被認出,遂在旅館登記時小心翼翼地寫下“自由職業者”,後來他發現以“馬克思博士”的身份住店可免繳一部分高得驚人的稅款,他才又更改過來。[16] 在19世紀40年代簡單得一目了然的鄉村裏,絕不會發現這種類型的溫泉療養地,直到1858年,《默裏指南》(Murray’s Guide )還說馬林巴德溫泉的開發時間是“不久前的事”,並說加施泰因只有200間客房,但到了19世紀60年代,這些溫泉療養地的旅遊業已如鮮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