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疑案迷蹤(第5/19頁)

皇帝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太子心領神會,馬上表態說,那個瘋瘋癲癲的案犯要馬上處決,不能再拖了。並對眾大臣講,我們父子十分親愛,你們外臣議論紛紛,如此只能使他們成為無君之臣,使我成為不孝之子。

當事人都這麽說了,這案子哪還有繼續追查下去的必要。皇帝諭示刑部,明確給案子的處理定調,說張差是個瘋瘋癲癲的奸徒,闖入東宮傷人,罪在不赦,立即處決。太監龐保、劉成嚴加提審,明確定罪,不許牽連他人。

梃擊案和妖書案一樣,真相讓位於政治穩定。托克維爾曾說過,美國任何一個政治問題,最後會演變成司法問題。而在明朝的中國,司法問題往往如此演變成政治問題,最終的解決方式遵循的不是司法模式而是中國式的政治手段。但這種換來的穩定只能是暫時的,萬歷帝利用皇權強行平息下來,可在他死後,果然這案子一再被翻出來,引發政局動蕩。犧牲真相得來的政治穩定從來就不可能是真正的穩定。

順治皇帝出家迷霧

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順治皇帝,於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周歲。

正當盛年的順治皇帝突然駕崩,不免令人生疑。很快,另一種說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順治皇帝實際上並沒有“駕崩”,在他的清東陵孝陵中,只有一副空棺,而真正的順治帝,卻是看破紅塵,出家為僧了。

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聞,從一開始就甚為流行,後來又不斷地被“添加”新的“內容”和“證據”。

一、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的《清涼山贊佛詩》有“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一句,相傳就是隱喻董鄂妃去世後順治皇帝因過度傷心而看破紅塵、“西行”到清涼山(五台山)出家的故事。

二、據說順治皇帝的兒子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後來六次西巡,其中有五次都去了五台山,其目的就是為了去尋找和探望父親。

三、“庚子之變”時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西狩”(逃難)至五台山,五台山和尚找出了許多貴重的器皿來招待他們,而這些器皿都是宮廷的禦用之物。由此有人猜測,這些禦用之物可能就是順治出家時帶到五台山來的。

四、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在日記裏記載了他在北京西山見到的一首題板詩,此詩出語真率,不事雕琢,口吻很像傳說中念斷凡塵、棄江山社稷於不顧的順治皇帝,例如“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他千秋與萬秋”等(《翁同龢日記》)。

要說以上這些證據,仔細考究起來似乎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然而,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說,就是在這麽多的不確定性中流傳到現在,還不斷地被寫入小說、劇本,搬上電視。其實,謎之所以會成為“謎”,主要還在於事情本身的撲朔迷離。如果考察順治帝的生平,他的確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有著強烈的想要出家的願望。

“順治出家”因由之——熱衷佛教借此解壓

順治帝接觸佛教大約是從他親政之後開始的。順治帝登基時只有5歲,國家大事由其叔父攝政王多爾袞管理。1650年,多爾袞去世,12歲的順治帝開始管理朝廷大政。親政後的第二年,順治帝認識了禪宗高僧別山法師。

據河北遵化景忠山的許多碑文記載,這一年,順治皇帝因圍獵來到此山,得知山上“知止洞”內有一位別山法師已經在洞內靜修了9年,非常敬佩,便上山探望。別山法師出知止洞迎駕,“對詔稱旨”,順治帝龍顏大悅。順治帝回宮後即在西苑椒園(又名蕉園)辟出萬善殿,召別山法師入園,供其修身參禪。但別山法師在禮節性地入園後,就拒絕了順治皇帝的好意,依然回景忠山修煉。

雖然沒有將別山法師留下來,這件事卻給順治帝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他驚喜地發現,原來世界上還有這樣一些出世獨立、不食人間煙火的出家人,並且對他們清心寡欲、不被俗務纏身的生活方式心生羨慕。此後,順治皇帝對佛教的興趣日益濃厚,一批又一批的佛教高僧被請入萬善殿,比較重要的有:

憨璞性聰。其長於辭令,對答如流。比如,順治皇帝問:“從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傳,日對萬機,不得閑暇。如今好學佛法,從誰而傳?”憨璞性聰答:“皇上即是金輪王轉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姓,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順治皇帝聽後龍心大悅。

玉林通琇。傳說中順治帝的法號“行癡”就是他起的。

木陳道忞。據說順治皇帝曾對他說:“朕想前身的確是僧,今每常到寺,見僧家窗明幾凈,輒低回不能去。”又說:“若非皇太後一人掛念,便可隨老和尚出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