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疑案迷蹤(第7/19頁)

在現存的清宮畫像中,找不到一張董鄂妃的畫像,因此,她是否有著傾國傾城之容,就只能由人們去自由想象了。不過,順治帝如此傾心於她,似乎不僅僅因為容貌。董鄂妃死後,順治帝曾親自撰寫洋洋灑灑幾千言的《端敬皇後行狀》。在順治帝對董鄂妃的描述中,他說得更多的是她的善解人意、賢達善良。對順治帝的衣食住行、生活小事,她無不留心、噓寒問暖,還和順治帝討論佛法經義、適度地規勸順治帝在處理朝政時不要急躁;對孝莊太後、對第二位被“晾”在一邊的孝惠章皇後,她都曾經在她們生病的時候衣不解帶、幾天幾夜地侍奉;對比她地位低的嬪妃甚至奴仆,她也從不曾疾言厲色,而是處處為他們著想……

可以想象,對朝政充滿煩惱、家庭充滿苦悶的順治帝來說,董鄂妃不僅僅是個紅顏知己、可意人兒,更有著類似於精神支柱的意味。然而紅顏天妒,不但董鄂妃所生的兒子不滿百日就夭折了,兩年後,董鄂妃也在22歲的妙齡之際香消玉殞,給順治帝留下了無窮的哀思。而朝廷傳出順治帝駕崩的時間離董鄂妃去世僅四個多月,不由得使人相信,順治皇帝因為愛妃的去世而萬念俱灰、遁入空門。

然而,從常識上說,有出家的動機,不等於有出家的事實。順治是否真的出家,還得用史實說話。

我們首先來分析民間傳說中順治出家的“證據”。

(一)關於吳偉業《清涼山贊佛詩》的問題。這首詩雖然是暗寫順治帝與董鄂妃之間生離死別的,但其中的一些句子所指尚不明確,不能成為順治出家五台山的證據。更何況吳詩“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一句反而是順治未曾出家的一個佐證。房星,就是二十八宿中的房宿,“亦曰天駟,為天馬,主車駕”,“房星未動”,應該是指天子的車駕還沒有出發,而這兩句的大概意思就是,順治帝還來不及離宮出家,就死去了。

(二)關於康熙帝五台山尋父及禦用之物的問題。康熙皇帝第一次巡幸五台山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也就是宮中傳出順治帝去世後的第二十二年。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並不是為了去尋找父親的,否則何不早去,而要等到二十二年之後呢?至於五台山上的禦用器物,很可能是康熙帝為了生活方便而從皇宮帶去的。

(三)關於翁同龢日記裏記載的那首題板詩,其口氣的確酷似順治帝,似出自順治本人的手筆。但該詩為何等到順治皇帝已經去世二百多年的清末才被發現,這一點大有疑問,因此,不能輕易斷定為順治帝所作,反而有可能是出於好事者的偽托。即使今後有證據證明詩是真的,也只能說明順治帝有出家之心,不能說明他有出家之實。

實際上,根據可靠的史料,順治帝確實有出家之心,但出家未遂。朝廷當然對此諱莫如深,但是在與順治帝關系非常密切的僧人著作、年譜裏都有詳細的記載,雖出於幾本不同的著作年譜,但提及此事的時間、地點等盡皆吻合。

董鄂妃去世後,順治帝痛不欲生,本來是決意要披緇山林的。順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也就是董鄂妃去世一個多月後,順治帝在西苑萬善殿讓茆溪森禪師為他舉行了皈依佛門的凈發儀式。茲事體大,孝莊太後急忙派人將茆溪森的師傅玉林通琇召到京城,請求他規勸順治帝不要出家。玉林通琇能言善辯,卻勸不轉順治帝。據說,最終玉林通琇想出一招殺手鐧,命人取來幹柴,要當眾燒死自己的弟子茆溪森,順治帝不忍,才不得不放棄出家的念頭,蓄發還俗,也就是說,出家未遂。

順治死因

如前所述,順治帝最終沒能完成出家為僧的願望,正史中關於他賓天的記載是可信的。至於他的死因,根據一些比較可靠的私人記載,很可能是死於天花。

順治帝病危時,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奉命起草《遺詔》。王熙在《自撰年譜》中記述了被傳旨召入養心殿、聆聽完順治帝旨意後起草詔書、三次進呈三蒙欽定的全過程。其中提到順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子夜,順治帝召王熙至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王熙“五內崩摧,淚不能止,奏對不成語”,強忍住悲痛草擬了一份《遺詔》,三次進覽,三蒙欽定,至初七日傍晚才最終定稿。當夜,順治帝就賓天了。

另外,曾為順治帝撰擬董鄂妃祭文的兵部督捕主事張宸在《青琱集?雜記》中也有類似的記錄:初五日,見宮殿各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已經全部撤去,又見皇帝貼身太監向各大臣耳語,神色倉皇。初七日,在傳諭大赦的同時,還“傳諭民間勿炒豆,勿燃燈,勿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因為這種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患“天花”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所以也可以佐證順治帝是因為罹患天花而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