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章(第4/30頁)

繼大水之後,又是飛煌成災,使得那一年的收成幾乎全部落空。

幸好長沙素稱殷實,倉廩中儲糧夠,沒有形成大饑饉,天災本是不可逆料的,巧就巧在偏偏發生於那位鎮守大人不肯祭山的那一年。

於是老百姓就歸咎於鎮守便不肯朝山,得罪了山神所致,雖然沒有公開地殺官造反,但是也已經鬧得很厲害了,商家民眾,自動地罷市三日,齋戒禱天,祈神息怒。

罷市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也是百姓們對牧民的官吏所作的一種無言的抗議。

事情一出,驚動朝野,朝廷立刻派員前來調查。

當然,朝廷也不能承認這是山神震怒使然。

如果由京師倡導迷信,那就會招致天下大亂的,居朝的那些大員們都是飽學之士,也不會容許皇帝發出那樣糊塗的詔令,不過那位鎮守使仍是丟了官。

理由說得很妙,說他未恤民隱,有負聖恩,不足以為民父母,應予革職削爵為民。

起詔的人可以說是天才,朝廷不能倡導迷信,但是也要能平息民怨,重視民意。

既是本地方有此習俗,而且山神所需極微,不過每歲一祭三牲,並不致擾民太甚,做州牧的就應該尊重民意,未恤民隱四個字,下得可圈可點。

繼任者自然不會再做那種激起民怨的傻事,立刻備了豬羊犧牲,隆重祭山,說也奇怪,果然自此後十幾年來又是風調雨順的豐年了。

於是祭嶽麓就成了鎮守使的例行公務了。

每歲一祭,固不可廢,但時間都是在秋收之後,猷上當歲的新谷,佐以牛羊等太牢少牢,作為酬神庇佑之猷。

好在嶽麓離長沙並不遠,隔著一片湘水而已。

這是以前的楚國舊邑,楚人最信神鬼。

大詩人屈原的九歌篇中,就有湘君、湘夫人之篇,敘述的是洞庭的水神。

而且虞舜的妻子湘妃,也被楚人奉為神靈,到處都有湘妃娘娘廟。人到了這兒,不信也已相信了三分。

祭神都是在秋天,秋高氣爽,借機會遊遊山,玩玩水,以暢身心,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嶽麓山神很好說話,只要官兒來祭就行了,並不要他們薰沐齋戒以示虔誠,所以後來的幾任鎮守使,除了一兩個篤信神明的,認真當回事情來做。大部份的人都還有點書卷氣,雖不敢漠視民隱,再鬧出一次罷市丟紗帽的笨事,但也不甘心向習俗低頭。

於是他們借題而發揮。官袍笏帶不容馬虎,卻又攜就麗姝名媛,廣邀名士,在秋祭之時,置酒山中,暢遊一日,因此也造成了一年一度的盛事。

當然,能夠被邀為鎮使遊伴的曲巷神女,一定是個中翹楚,自然譚意哥落籍以來,一連兩年,這個光榮就被她包下去了,別的人也不去爭,想爭也爭不過。

魏諫議魏大人本來對譚意哥十分激賞,這次隨行的自然也非她莫屬了。

鎮使大人代表百姓獻上牲禮後,就輪到百姓們去祭拜了。

平時冷落的山神廟,突然變得熱鬧異常,廟裏的幾個火工道人更是笑逐顏開,一年的收計,全靠這一天了。

正因為是山神廟,供的是神靈,沒有和尚,不事齋戒,神案前雞鴨魚肉羅列,朝山的人不忌葷腥。

廟前的蘆棚是官府們專用的,冠帶雲集,釵鬢錯橫,有的召了曲巷中的優伶為侶,有的則帶了家眷前來,大家都知道這一行是遊樂的性質重於虔敬的心情,只要衣冠整齊,在神前不失禮儀,行過祭典,就算是交了差,以後則是與神同樂,可以放浪形骸了。

只不過同一天進香朝山的百姓們也很多,多多少少還要有點顧忌,不便太過份。

但那也只是幾個職位大一點的主官,至於那些僚屬們,則寧可脫離官方的行列,到左近的大戶們私設的家棚中去,那兒才是真正的痛快盡情呢。

魏諫議行完了禮,三獻牲禮畢,由差人護衛著到棚中憩息,看著長沙城中以次的大小辟吏們一一循序去到神前拈香行禮,當這些老爺大人們行過禮後,就是眷屬們前去拈香了,她們較虔誠,不僅是頂禮膜拜,而且還喃喃地低聲祝禱,大概是感謝神明一年來的照顧;然後再祈求神明對來年的庇佑。

魏諫議看看笑道:“這些人倒也夠大方的,一共才獻上那麽點東西,卻提出了無窮的願望,神明真要是打打算盤,不氣得給她們一腳才怪。”

譚意哥笑道:“大人這話不公平。”

她因為跟魏諫議混得比較熟,所以談話較為直率而不太客氣,魏諫議也不在乎笑道:

“意哥,你專好擡,一路上光是挑我的錯,這次又抓住了我什麽語病了?”

譚意哥笑道:“以前妾身對大人如有放肆之處,請大人多多包涵,不過剛才那句話,倒真是大人的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