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鬼蜮幻相(第3/12頁)

  “不過我被皇上委派到此處來,調查確定稅率的調整,這話頭我倒覺得有可能是韓大人在賓朋聚會時無意中透露出去的。然後通過一些途徑傳到會因提稅遭受損失的某個鄰國,這才派遣殺手對我和張縣令下手。這樣一則可以阻止我做出提稅決定,同時也是對我朝的一個警告。另外,可以突襲臨荊,占據有利地形,威脅瀖州,讓我朝不敢對通過此處的商貨征收高額稅金。甚至還可以過臨荊直取瀖州,將這水陸扼要搶到,那麽出入的商貨便由得他們做主。”

  “顧大人睿智,照你這個說法推斷,只有利益受到很大損害的人才會對你下手。但提稅之後受損的人涉及太多了,小的有商賈、小販、運夫,大的有周國、吳越國、楚境的周氏,還有南平。”嚴士芳的分析聽著似乎很正確,但其實太過空洞。

  “對了,神眼蔔福臨走時說那刺客留下的衣服正反面都可以穿,是蜀國特有的,可以一件當兩件穿。如果加上可換布套,那就一件當好幾件穿。”

  萬雪鶴提供的這個信息非常準確,這種可換面換套的衣服真就是五代時前蜀樂師梁樂娘所創。制作這種衣服本來是作為她的樂服的,免得每次陪曲都要攜帶好幾件衣服。後蜀張啟為的《壺色弦集》中有:“……當堂轉,未及見袒,衣色已更。”就是說的這種衣服。後世還有種說法,說川劇中的變臉技藝,也是從這衣服的原理轉換而成的。

  急布防

  “你是說這衣服出自蜀地?那刺客肯定是蜀國孟王所遣。”嚴士芳幾乎是搶著說出這個判斷的,但話才出口便已經覺得不是這麽回事。“也不對呀,我們提高過境貨物稅金,最沒有影響的就是蜀國呀。他們雖然地處偏僻,出入路徑艱難。但蜀地自古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糧棉多產,境內還自產礦鹽。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有多余的拿來與鄰國換取其他日常用品。”

  “這倒是真的,影響最大的應該是楚地和南平。這兩國不管是從我國采購水鹽,還是從其他國采購水鹽,都必然要經過我境運輸。其次為大周,大周雖然也產少許水鹽,但運輸並不方便,所以都是就近購買我國淮南一帶的水鹽。另外,大周地瘠,糧食只產一季,正常時還夠國人溫飽,一旦遇到戰事,那就必須倚靠吳越的供糧和從我國購買。出境、過境的鹽稅、糧稅提高,這幾國首當其沖遭受影響。”顧子敬也覺得提高過境稅與蜀國沒有任何關系。“而且蔔福不是說過嗎,前往刺殺張松年知縣的刺客所用殺器應該是一種產於閩地的蠶絲,刺殺目的和張知縣以往的一個仇家有關。現在閩國已被我國和吳越國割分了,我們總不能因為那蠶絲就說殺手是來自閩地的吧。”

  萬雪鶴雖是武夫,但也是熟讀過春秋文章的,知道國家、兵家之間的爾虞我詐,再加上顧子敬所說的提醒,讓他心頭豁然一亮:“那件蜀國特有的衣服有沒有可能是刺客故意留下的?是要將我們的視線故意引向沒有關系的方面。包括臨荊的張縣令,按蔔福所言應該是私仇,只是很巧合地也在此時發生了。如果這樣的話那是萬幸,但萬一真是哪個鄰國公遣的刺客,那麽接下來的情況就變得萬分緊急了。從周邊局勢上看,刺殺成功後得惠最大的應該是楚地的周氏和南平國。臨荊與這兩國相接,一旦城防無首,這兩國從那裏進兵突破,便可直撲瀖州,占領荊湖水陸兩道樞紐。瀖州城的刺殺像是個警告,然後留三天讓我們有所反應。三日到,沒有反應,那張縣令的被刺便是用兵前兆。”

  就在此時,前面衙堂連續有“報”字聲傳來,這是有緊急報章時才會出現的傳音入報。

  “可能是臨荊那邊把情況急報過來了,我出去看看。”萬雪鶴聽到“報”聲後拎甲裙跨門檻急步趕往前衙。雖然他們三個人都守在刺史府等待臨荊的消息,但萬雪鶴對臨荊那邊的情況最為關心。如果張松年真是第二個被刺對象,而且沒能像顧子敬一樣幸運逃脫,那麽接下來便可能是鄰國兵侵臨荊縣,疾襲瀖州城。這些都是他萬雪鶴統兵守禦的區域,若有失職失守,戰不死也得提頭回金陵。

  嚴士芳和顧子敬雖然不像萬雪鶴那麽急切,但都知道這是大事,兩人馬上在眾護衛的保護下也往前衙而來。

  嚴、顧二人還沒到前衙,萬雪鶴便已經匆匆地回來,迎面遇到嚴士芳和顧子敬,遠遠便連聲高呼:“不好了!不好了!顧大人、嚴大人,臨荊縣張松年張縣令已然被殺,現臨荊城一片恐亂。行防營已經直接駐守西望河邊,嚴防鄰國軍隊強渡西望河。另外,臨荊城內兵卒、衙役也都上城,準備好了守城器具,做好退守城內的準備。我現在已經派副將陳彬帶驍騎營五百騎兵趕過去了。不過瀖州城兵力也不能再散,必須留有足夠的城防力量。所以我另發火貔令就近至漢陽大營搬兵,前往臨荊增援。”萬雪鶴應該是沒有經歷過大陣仗,遇到這事顯得有些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