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溝 4(第3/4頁)

“太不可思議了……”小野寺望著腳下急速流過的黑沉沉的海水,不禁感慨萬分。

“什麽不可思議?”幸長副教授頭也不擡地問道,他正費勁地頂著風往煙鬥裏點火呢。

“哎呀……細細想來,這海底下面真有不少東西在流動啊。”

“糟啦……”煙鬥上的煙絲被翻起的浪花打濕了,幸長一邊敲著煙鬥,一邊贊同道,“沒錯,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就像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在《海上之路》中描寫的那樣……”小野寺三下兩下就幫著幸長把叼著的第二鍋煙鬥燃了,“這兒也有火山帶高速公路——上古記載裏的那些被稱之為‘鬼’的人,恐怕就是乘著黑潮、被南風吹過來的密克羅尼西亞的原住民吧。”

“像是這麽回事。”幸長副教授一口接一口地吐著煙霧,十分愜意地咂吧著嘴說,“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太平洋海底山脈盤山公路’才對啊!”說到這兒,兩人一起笑了起來。

“有什麽可笑的?!”

突然,旁邊傳來一聲獅吼。田所博士不知什麽時候已從船艙裏鉆了出來,兩只毛茸茸的粗胳膊抱在一起,直直地佇立在甲板上。

“在我看來……人也好,植物、珊瑚也罷,統統是一回事,一旦發生突變,都會緊緊抓住救命稻草不放的。即使是原始生命,恐怕也不是僅僅待在水中就能慢慢形成這麽簡單,它肯定是通過粗糙的分子結構表面附著的高分子膠質起作用,才轉化為復雜的蛋白質分子的。”

“又開始探討先生的高深理論了……”幸長竊竊地笑著說。

“這有什麽可笑的!啊,你……是叫小野寺君吧,你怎麽認為?從碳酸鈣附著後再形成共同骨骼這一點來說,它同人造礁珊瑚以及建設混凝土城市的人類之間又有多大差異呢?”

“原來是那麽回事……”小野寺極認真地點了點頭,“要真是這樣的話,那麽,人類的進化形式和未來的命運,其實是在地球生命四十億年的歷史中早就寫好了的。”

“不僅如此。我還認為,從素粒子的進化到宇宙的進化,雖然彼此間的階段有所不同,但肯定隱藏著某種極為相似的共同點。嘿,幸長,你不覺得你剛才說的‘太平洋火環’,這個大洋底下的褶曲構造本身就是過去的造山運動留下來的痕跡,或者說完全相反,它是一次新的造山運動開始前的征兆嗎?”

“我不太清楚……”幸長副教授無奈地搖搖頭,“說句實話,那是因為數據還不充分。不過,按直線思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說,小笠原—馬裏亞納弧一帶新的造山運動即將開始。新生代中期(注:二千五百萬年前)的造山運動就是從大陸周邊開始的。”

“就是所謂的造山運動東進說?”田所博士有些揶揄地反擊道,“這個理論去跟你們所謂的主任教授講講試試,肯定給你潑一盆冷水。”

“純屬玩笑……不成熟的想法嘛。”幸長副教授急忙改口道,“您別往心裏去。總之,太平洋西部的海底地質調查徹底完成以前,什麽都不好說。”

“如此說來,在現階段,我們可以把太平洋海底的褶曲弧本身看作是綠色凝灰巖造山期[5]的大洋底部的產物嘍。”田所博士狡黠地一笑,“賭不賭一下?首先,小笠原—馬裏亞納弧附近會出現大規模的造山運動,然後,產生出巨大的島嶼,使菲律賓海底盆地變成內海;使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南中國海沼澤化或部分平原化,華中平原的氣候改為內陸型氣候,進而沙漠化。”

“這個賭局的結果,由誰來評定呢?”

“肯定是千萬年後的後人啦!——如果造山運動的速度提前,有一千萬年就足夠了。”田所博士大聲笑了起來,“不過,前提是一千萬年以後人類還存在的話。”

“是啊,但在這之前……”

幸長副教授正要再說下去,這時,船底突然“嗵”地傳來一聲巨響。

“啊?”田所博士急忙向水下望去,“撞到什麽了?”

“怎麽會呢,這一帶不會有暗礁吧?”幸長副教授說。

此刻,空氣似乎凝固了一般,沒有一絲聲響。接著,遠處傳來“咚”的一聲,像是炮聲,從海面上傳過來。

船橋那邊傳來喊聲,甲板和扶梯上有人在跑動。

“噴火啦!”結城下意識地站起來。——那個叫辰野的記者聞聲跑了過來。

“在哪兒?厲不厲害?”辰野急匆匆地問,跟著又狠狠地罵了自己一句:“媽的,相機弄壞了。”

“用我的吧!”小野寺說,“在我床上的那個包裏。不過,只是個半幅的小型相機。”

這時,上下甲板上已經聚集了不少的人。一些船員手指著東北偏東方向的海平面,嘴裏在喊叫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