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溝 4(第2/4頁)

“看,那是不是青之島?”幸長副教授擡手指著東邊海平面上現出的一塊雲狀物,“好像是的。夠快的,這樣下去,日落之前肯定能趕到鳥島。”

“那是什麽?”小野寺指了指船頭的方向,“是什麽?船嗎?”

正南方的海面上,一股淡淡的黑煙裊裊升起。煙柱的上方已被海風吹散,向東北方向拖出一條長線。

“那不是船。”幸長副教授眯縫著眼睛,“是火山噴發的煙雲,在貝約內茲列巖附近。”

“是明神礁嗎?”

“不是,明神礁這段時間應該已經停止活動了,反倒是史密斯礁最近有點要噴發的跡象,它已經有半個世紀沒有動靜了。尤其是貝約內茲列巖那兒已經冒煙了,弄不好,過不了多久那一帶就會冒出一個島來。”

小野寺猛然想起小時候聽到的關於明神礁噴發的報道。那是昭和二十七年的事(1952年,已經過了這麽久!)。平靜的海面突然被火紅的熔巖和濃煙撕破,大火在海面上燃燒,黑煙滾滾,覆蓋了整整一大片海域——當時對照片所留下的印象是如此之強烈。不僅如此,那次大噴發還將觀測船“第五海洋丸號”拋向空中,致使三十一名船組成員葬身大海。而現在,就在這沒有半點島嶼蹤影、冰涼平靜的海面上——太平洋的一塊安詳的海面上,竟也突如其來地噴出熱滾滾的煙霧了。

此時此刻,詫異、驚訝已將小野寺的胸口擠壓得幾乎透不過氣來。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每每想起這件事,少年時代經歷的令人心悸的往事就會浮現眼前,讓人不禁發出深深的感嘆——大自然簡直太不可思議了!而所謂人類對它們了解的全部,也僅僅只是皮毛而已!

“像是鳥島……”幸長副教授迎著海風,任憑它不停地抽打自己漲紅的臉頰,“曾經,那兒也是重災區呀!明治十九年的大噴發把島中心的一座山都給吞掉了,一瞬間有一百二十五人罹難,整個島嶼幾乎面目全非。”

“最近好像又……”小野寺嘟噥道,“火山帶的活動好像已經進入活躍期了!”

“伊豆大島、三宅島、青之島……”幸長副教授有些傷感,“還有天城山噴發的謠傳——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這些火山的活動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可是……”

“可是……可是什麽……”

“因為火山帶是沿著造山帶和地質構造線形成的,所以,不能說它和整個地質構造線的變動無關。”

兩人都不再開口,只是靜靜地注視著海面。

這條船正是由日本的中部向南行駛的。就是說,它的航線恰好是在縱橫太平洋海底的富士山火山帶的正上方。從本州中央山嶽地帶北邊的白馬、飛騨、乘鞍開始,經淺間、富士,到箱根、天城、伊豆諸島、青之島、貝約內茲列巖、鳥島,再往下到硫磺群島,幾乎整個北回歸線這一帶,都是延綿一千六七百公裏的火山帶。在這之上,從四千米深的海底隆起的海底火山星星點點地浮出海面——這些不大的、宛如散沙般的島嶼底端的火山巖正在被由南向北、青黑透亮的溫暖洋流快速地沖刷著。黑潮從南方遙遠的溫暖海面一路襲來,將珊瑚,以及南方魚類、海草、鳥類和植物的種子等等帶來留在這些島嶼上。從赤道底下眼花繚亂的熱帶海洋冒出來,蜿蜒向東呈扇面形張開,托起整個日本列島下腹的黑潮,沿著北太平洋洋流流向對岸的北美大陸,與位於北向分支最東端的素有“大洋中的黑河”之稱的北赤道洋流相遇。

接著,還有……

這些從赤道到太平洋最北端的陸地——呈彎弓狀的噴著火焰的列島——這一串像踏石般連接起來的島嶼,就坐落在學者們稱之為“真正的太平洋西海岸”的巨大的海底山脈之上。這條海底山脈從遙遠的北方西伯利亞東北端垂下來的堪察加半島開始,到千島、北海道、本州東北部和中部,一直延伸至富士火山列島、小笠原諸島、馬裏亞納群島、帕勞群島,巨大褶曲構造便隱藏在深不可測的海底之下,再向前甚至延伸到了爪哇-蘇門答臘褶曲弧附近。

另外,海底的褶曲構造包含了從南半球湯加—克馬德克群島到新西蘭的褶曲弧,我們是把它叫做“太平洋海嶺”,如同人們把大西洋中部由南至北的區域稱為“大西洋海嶺”好呢,還是應該稱它為“下沉的海岸”好呢?

就海底山脈的東面和西面而言,其構造情況截然不同。

更為奇妙的是,靠近大陸的更大範圍的褶曲弧的外側,是一系列深海海溝,如:千島-堪察加海溝、日本海溝、伊豆-小笠原海溝、馬裏亞納海溝、爪哇海溝、湯加-克馬德克海溝,以及大陸這一側的沿琉球弧形成的琉球海溝、沿菲律賓褶曲弧形成的菲律賓海溝……在這些奇妙的海底山脈的上面,還有很多東西經過這裏。被稱之為“太平洋火環”的環太平洋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就在這個“下沉的海岸”之上長驅直入,有時甚至連台風都會順著這條向南延伸的走廊光顧日本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