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勒格蘭僵屍(第2/12頁)

據說伏都“宗教”的根源源於埃維人的信仰。埃維人居住在多個世紀前叫老加納的地方(現在的馬裏、毛裏塔尼亞和加納部分地區),雖然今天他們的後裔住在加納、多哥和貝寧這些地方。這些人的籍貫無法考證,但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在13世紀左右從埃及移民過來。他們在伏特河周圍定居下來,形成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產生了豐人。埃維和其他幾個相關部落都使用同一種語言。據說,“伏都”這一個詞,來自豐人部落方言,意思是“精神”,但也有人認為來自其他法語詞源,有其他意思。

這個地區,被幾大歐洲殖民勢力殖民統治—英國、法國和葡萄牙—這影響了那裏的個性和文化本質。來自伏都的信仰是融合的信仰,試圖通過將物理存在的不相幹元素在精靈作用下融合為統一的整體,讓世界變得有意義。根據伏都傳統,精靈無處不在,而且精靈定時幹預凡間瑣事。他們通常很多變,偏好小孩,而且很容易被恭維,也很容易暴怒。有一些對人類很仁慈,有一些可被人類撫慰和恭維,也有一些對人類充滿敵意。但是,他們都可以改變人類命運,讓他們的命運變好或者變壞,而且所有精靈都容易受到認可信徒和精靈呼喚師的影響。有時候,精靈們擁有那些與他們聯系的人類軀體,以達到他們的企圖。這些精靈(“伏都”)的行為,把世界聯合在一起。

倫巴

與西非的伏都信仰緊密相關的是倫巴的核心要義,這是主要基於非洲中西部地區剛果河流域的信仰系統。河流的名稱來自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剛果人(剛果意思是“獵人”),他們在那裏建立了古代王國。這就是今天的剛果共和國和安哥拉共和國的部分地區,這裏出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文化。雖然剛果人的信仰都是建立在精神世界的基礎上,但它們與古老加納和西非世界的信仰有一些微妙的不同。在倫巴的觀念中,核心精靈與伏都裏的精靈不一樣,核心精靈不是自然的完整力量,而是已故先人的精神。在嚴格的倫巴教條中,只有全能的神—至高無上的神能夠一直存在於時空之外。所有其他的精靈和超自然力量都在某個階段存在於世界上。事實上,有一些最有威力的精靈(bakulu)是很多世紀之前死去的祖先。與伏都的精靈相似,人們可要求這些鬼魂施展超自然威力。多年以來,人們對精靈的信仰,與其他看法聯系在一切,例如地之精靈或遊蕩的空氣精靈。

當剛果的國王尼英噶·尼庫武(nzingankuwu)在1491年開始轉向信仰基督教時,他們的信仰系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王尼英噶要求他的子民信仰基督教,臣民改換了信仰,並做了改變,使他們可繼續舊信仰。在這種合成信仰中,死人與聖人相近,可被召回來,人們從中獲取好處,有時候死者可以凡身回來,幹涉人間事務。人們認為,僵屍能附在活人身上,接管物品,實現他們的願望和旨意。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伏都信仰的特色,倫巴與之交融,而且,人們對回魂屍體和鬼魂的認識來往於人間,開始融為一體。在兩種傳統中,神靈附身的觀點非常普遍,而且更多人開始逐漸相信死人可以被召回人間,而且可能以肉體凡身形式回魂。

流散各地的非洲人

正如前文所提及,伏都信仰系統沒有正式的神職人員,例如正式任命的牧師。然而,伏都教有一種非正式的神職結構,包括可與鬼魂直接聯系,並通曉鬼魂情緒和意願的人。他們是非洲鄉下農村的本地薩滿—可直接與鬼魂對話的人或者已經被鬼魂附身的人。人們稱他們為洪剛(Houngan)、蔔哥(男性)和曼波(女性),而且人們相信他們跟鬼魂一樣強大。

非洲人流散各地時,伏都教隨之通過加勒比地區傳至美國。從17世紀晚期開始,經過整個18世紀一直到19世紀初,美國的棉花、水稻和甘蔗種植園需要大量奴隸進行勞作,這些種植園推動了美國和歐洲的經濟發展。非洲奴隸價格很高,因此,非洲各海岸遭受奴隸主的系統化掠奪,他們把奴隸俘虜到新世界的大莊園裏工作。奴隸把他們的信仰也帶過去,這種信仰在莊園裏變得非常盛行,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反映莊園所在地(加勒比地區、美國或巴西)的統一伏都崇拜。例如,在密西西比的棉花種植園,很多奴隸是埃維人;而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棉花種植園裏勞作的奴隸,很多是剛果或哥拉的後裔;有一些在南美的咖啡種植園工作的奴隸來自約魯巴。但是,盡管他們所信仰的精靈名稱不同,但精靈的能力和影響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海地信仰

伏都(或voudoun)教最著名的形式是基於達荷美(貝寧)信仰系統的海地流派。這種信仰系統出現在無數的電影和小說故事裏,在西方風靡一時,而且應該是最接近詛咒、致命咒符和僵屍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