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馬頭娘廟裏的神蟲(第3/6頁)

家裏剩下母女兩個,聽得這個消息抱頭大哭,反賊遲早會被官兵剿滅,當家的地主縱然不死在賊營,也得讓官軍當成賊寇砍了腦袋,這可如何是好?

主母情急之下,到處求人幫忙,承諾不管誰能救回地主,除了重金報答,還要把女兒下嫁給此人。可刀兵無眼,街坊鄰裏全是耕種為業安分守己的村民,躲都躲不及,哪有本事到賊營之中救人,找到誰誰都是搖頭嘆氣。

母女二人深感絕望,此時家中養的那匹高頭大馬,突然掙開韁繩跑了出去,過了幾天竟馱著地主回到門前。原來此馬頗通靈性,又識得路途,趁夜跑進賊營,地主騎了這匹馬闖營而出,躲過了窮追不舍的賊兵,平安返回家園,一家三口劫後重逢,皆是不勝之喜。可主母當初說過,誰救回地主,便將女兒下嫁給誰作為報答,這話十裏八鄉都傳遍了,男女老少沒有不知道的,但誰也沒想到,將主人救回來的居然是這匹馬,難道要將那如花似玉的女兒,嫁給此馬?

主母有意反悔,常言說狠毒不過婦人心,她一不做二不休,將那匹馬用鐵鏈鎖住,又找來屠戶把這匹高頭駿馬宰掉。而屠戶是個貪心的人,背著主母,偷偷帶走了馬皮,到外面賣給了皮匠,皮匠熟過馬皮,制成了皮褥子,拿到皮貨店裏販賣。當時無話,到了冬天,天氣格外寒冷,主母心疼女兒,怕她凍著,特意找人買了床皮褥子給女兒取暖,哪成想到夜裏,那皮褥子越裹越緊,將女兒活活憋死在了其中。裹著馬皮的女屍,埋在土裏變成了蠶,老百姓們就稱它為馬頭娘。

這是蠶祖最早的由來,不過在常見的馬頭娘娘廟裏,正中神位上供的泥像,卻大多是一位身穿宮裝的女子,胯下騎乘駿馬,身邊侍立著有兩男兩女四個童兒,分別捧著“桑葉、蠶、繭、絲”四樣東西。蠶祖神蟲的泥像擺在側面當成化身,當中這個女子才叫馬頭娘娘,也叫馬明王。蠶農們擺設酒肉,在馬幛前焚燒香火,祭拜的主要神祇,是這位馬頭娘娘。

因為在明朝初年,大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頒布過一道法令,一個人栽桑樹十五株,可免除徭役,減輕了蠶農們很大的負擔,蠶農們認為這是朱元璋的皇後馬娘娘之意。大腳馬皇後出身寒微,深知民間疾苦,素有賢名,桑農便將她供在廟裏,當做是蠶祖轉世投胎,作為蠶廟裏的正神,這才有了馬頭娘娘廟的名稱。

不僅桑農拜馬頭娘娘,有許多販運絲綢的商賈,也要到廟裏燒香祭祀。清朝末年,某綢緞商在天津衛建了座馬頭娘娘廟,廟裏供的馬姑馬明王,這是入鄉隨俗,當地人習慣稱馬頭娘娘為馬姑。天津這邊的風俗是南北匯聚自成一體,執掌桑蠶的馬頭娘娘到了此地,有不少人到這燒香許願,祈福求子,據說廟裏有尊神蟲的泥像,格外靈驗。

老師傅的爺爺那輩兒,因躲避官司,從老家沛縣遷到天津衛居住,擺了個狗肉攤子為生。那時候馬頭娘娘廟的香火很盛,別看是在城郊,來來往往的人卻不少,隔三差五還有廟會節慶。後來解放軍發動平津戰役,城西是主攻方向,這座廟毀於戰火,再也沒有重建,墻體屋頂和神像也都損毀了。

馬頭娘娘有兩個神位,一個是宮裝跨馬的女子,另一個是只大蠶的化身。老師傅從解放前就在這附近擺攤兒,年輕時親眼看過“神蟲”的泥塑,廟毀之後再沒見過,還以為早已不復存在,想不到這馬頭娘娘廟被毀這麽多年,這尊蠶神的泥像竟然還在。老師傅相信蠶神有靈有應,所以吩咐表哥趕緊把蠶神泥像推回原位,免得惹來麻煩。

表哥聽了這蠶神廟的來歷,只是覺得新鮮,但蠶神顯靈的事怎麽聽怎麽離奇,如果真有靈應,這座廟怎麽會毀於戰火?馬頭娘娘連自己的神位都保不住,它還能保著誰?可見是民間的迷信傳聞罷了,像老師傅這種上歲數的人才願意相信。老師傅看出表哥的意思,說道:“你小子別不信,這泥塑的神蟲真有靈性。”表哥說:“師傅我信還不成嗎,泥人兒也有個土性,泥胎塑像常年受到香火祭祀,必然有靈有應,但盼它保佑咱這買賣越做越好。”

老師傅聽這話就知道表哥還是不信,他說:“這馬頭娘娘廟跟江南的風俗不同,善男信女們到此燒香許願,常有祈福求子保平安的,與咱這賣樊噲狗肉的攤子毫不相幹。解放前我就在這附近擺攤兒了,多次見過廟裏的神蟲顯靈。”

表哥道:“師傅您給說說,這廟裏的神蟲怎麽顯靈?它給您托夢來著?”

老師傅說俗傳“狗肉化胎”,是說孕婦吃了肉狗,肚子裏的胎兒就會化成血水,其實根本沒這麽档子事兒,這才是真正的迷信。南方人信的多,天津衛倒沒有這種說法。早年間我祖父在沛縣賣狗肉,有個孕婦買去吃了,那孕婦自己走路不慎摔了一跤,撞破了羊水,以至流產,卻怪到咱這狗肉攤子頭上。祖輩不得不背井離鄉,舉家搬到這九河下稍做買賣。我從記事開始,便跟著我爹在這擺攤兒,用泥爐瓦罐煮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