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閂住谷倉門(第3/5頁)

即使天氣晴朗,也有可能哪一步會出錯,再要是下雨就全完了。擊錘可能還沒全拉回去就意外松開,導致啞火,這種情況被稱為“半擊發位置開火”。也有可能火石打出的火花不夠大,或者火藥鍋中的火藥就是沒有點燃,或者火藥點燃了卻沒有觸發槍管中的彈藥,後者被稱為“藥池閃光”。有時候,槍管會爆膛,導致槍手受傷甚至死亡。也常會出現在戰鬥白熱化的時候槍手誤吞彈丸,或將彈丸吐到了槍筒外面,或失手掉落彈藥筒,或笨手笨腳地將裏面的火藥面撒了,誤擊推彈杆,或者過於激動導致忘記射擊而重復裝彈等操作失誤的情況。即使所有裝彈、射擊步驟全都執行得準確無誤,步兵的嘴唇也會變成黑色,嘴裏留下嗆人的味道,這些痕跡很難消除,而且讓人焦渴難耐。

雖然果園裏的盟軍人數完全處於劣勢,但是他們起初還是守住了陣地。紹曼受傷之後被拖回到農舍裏相對安全的地方,但他不久就傷重去世了。然後,步兵們注意到右手邊的法軍縱隊正在迅速向敞開著的谷倉門推進。在外面田野裏身處險境的一些散兵看到法國騎兵靠近,於是退到了山上的主陣地。其他人則在漢斯·馮·德·布什上尉的指揮下在西邊的谷倉門前圍成半圓形,各就其位。22果園裏的德國人也有條不紊地開始撤退,一邊撤,一邊開槍。倒下的人越來越多,包括巴林的副手博斯維爾少校,他受了致命傷,強撐著站起身來,卻再次不支倒地。年輕的少尉羅伯森頭部中彈身亡,倒在了比德曼上尉的身旁。巴林本人平安回到了谷倉,但是他的馬的腿被炮火炸掉了,不得不換騎副官的馬匹。馮·德·布什帶領散兵暫時守住了谷倉的入口,所有試圖接近的法國人都中了他們的槍。

與此同時,法軍的第二支縱隊,也就是奧拉爾那個旅,從東南方向接近莊園,“迂回穿過田野,走過大路”,很快掃平了路障。格雷姆中尉和其他把守路障的士兵迅速由大門撤回了庭院。威廉·威斯下士記得子彈“就在頭頂上呼嘯而過”。23維厄中尉是一名勇敢、能幹的工程師,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畢業生,他沖上前來,用斧子對著大門一通猛砍。他負傷後,斧子從手中滑落,被另一個人接了過去,但大門仍然沒有被攻破。身穿藍色制服的法軍就像藍色的浪潮一樣拍擊並粉碎在堅不可摧的院墻和厚實沉重的木頭大門上,打了個旋兒,又向右朝著盟軍的主要陣地奔去。比蘭特旅已經遭受了法軍炮火的沖擊,在混亂中潰退,5個營中只有1個守住了陣線。然而,待在沙坑裏的英國步兵和房子東邊的德國人,將法國人的推進看得清清楚楚,他們分別從正前方和左側開火,槍法神準。24有時候,一輪槍擊就能撂倒三四個敵人,因為他們離得很近,而且大約有十幾名軍團士兵各就其位,從墻上的槍洞或者從豬圈那裏伸出步槍射擊,射出的子彈近距離爆炸,威力強大。盟軍槍手利用天窗的有利角度,居高臨下,趁著尚未進入法軍火槍的有效射程,挑選法國軍官作為目標進行射擊。與德國人至少可以將他們的傷員帶回室內不同,法國人負傷之後只能自己跌跌撞撞地挪回己方陣線,還有許多人只能在自己負傷倒地的地方原地抽搐。

盡管場面如此悲慘,法軍縱隊還是繼續沿著山坡前進,把英國步兵們從沙坑裏趕回到了盟軍的主要陣地。有些法國兵向左邊奔去,擠進菜園裏,守在那裏的只有邁耶爾中尉那一個連隊。其余法軍則很快上了山脊,與英軍第5師展開了激戰,在靠近十字路口的地方,第5師著名的師長托馬斯·皮克頓頭部中槍而亡。整個盟軍中心現在處境危險,隨時可能被攻陷。大約下午1點半,威靈頓已經帶著手下一起從霍高蒙特來到了十字路口附近的一棵榆樹下,他立刻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可能是他本人,也可能是奧蘭治親王或馮·阿爾滕將軍,下令讓漢諾威輕步兵營的呂訥堡人前往拉海聖去支援巴林,而奧普迪達上校的英王德意志軍團第5和第8線列營則被告知要前往那條下沉式公路。25威靈頓還指示英王德意志軍團第1輕步兵營去將莊園左側的缺口補上。“現在該你們上了,小夥子們。”該營代理副官克裏斯托弗·海澤上尉聽到他這樣呼喚德國人。26

德國輕步兵的兩個連隊,分別由馮·吉爾薩上尉和艾伯特中尉指揮,從他們躲避法軍炮火的山溝裏湧出。27他們跑過公路上被丟棄的英軍槍炮,來到法軍縱隊的左側和後方,擺好陣型,開始向著密集的人群射擊,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再次裝彈,再次射擊。其他人則沖向菜園。下士亨利·穆勒在遠處找了個位置,以便瞄準法軍縱隊的指揮官。步兵薩瑟和舒勒曼幫他裝彈,他第一槍就將法國軍官擊落馬下。28敵人開始回撤。此時海澤上尉腿上受了重傷,在一名英國步兵的幫助下試圖回到盟軍陣線,但敵人激烈的火力迫使他放棄。海澤很幸運,第1輕步兵營的步兵桑德爾看到了上尉的困境,將他拖到一處陡峭的坡地。有幾分鐘的時間,兩人十分焦急,生怕引起四處逡巡的法國騎兵的注意。29桑德爾拒絕了海澤讓他自己逃命的指令,當有一名法國騎兵最終發現他們時,桑德爾從下面擊中了法國人的馬匹。桑德爾甚至沒有放下身上的武器或背包,就把自己的長官甩在肩上,把他扛到蒙聖讓的一名外科醫生那裏,然後又回到了戰場上。桑德爾的奉獻精神可歌可泣,因為眾所周知,有些沒有受傷的漢諾威人,像所有軍隊中的許多士兵一樣,往往會將“需要救助受傷的戰友”當成借口,離開戰場一去不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