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於日俄戰爭的研討(二)(第2/6頁)

我們繼續點評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的一系列行動,從戰爭伊始到抵達嵊泗列島,決定戰爭的因素並未改變,雖然運用這些因素上曾有一些小變動。勝利仍取決於制海權,制海權必須靠毀滅敵方艦隊取得,而摧毀必須經過戰爭,即在求戰一方的艦隊在最有利的情況下發起戰鬥。對於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和他所指揮的俄國艦隊來說,這種有利情況意味著擁有一個海軍船塢,便於每艘軍艦的性能、速度、機動能力,以及決定這些性能的硬件設施能盡可能地恢復。可惜的是,日本人擁有時間,得以迅速恢復,因為旅順口海軍分艦隊的失誤未能重創日本人,也未使其喪失戰鬥力。毫無疑問,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的首要目標是安全駛抵海參崴,以便準備之後的戰鬥。而且,他還可在這裏與幸存的兩艘裝甲巡洋艦會合,對於他那些倉促集合而成的軍艦來說,這是一支不同忽視的增援力量。

所以,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所面對的情況,與8月10日旅順口海軍分艦隊所面臨的一樣。旅順口海軍分艦隊的教訓,又可為他提供一個借鑒的案例。要麽趁機逃脫,要麽積極應戰,絕對不可在二者中間搖擺不定——這正是猶豫不決的旅順口分艦隊的失誤之處。旅順口分艦隊應做好準備:戰或逃。如果戰鬥,就要重創敵艦隊,為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所率領後援艦隊掃清戰場。同樣,羅日傑斯特文斯基也應如此。如果不得不戰鬥,就必須在抵達海參崴之前戰鬥,因為這時他的軍艦在戰術上處於最佳條件。他必須做到,而且應該嚴格保密。然後,他沒有了後援,俄國的命運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當不得不戰鬥時,他選定在戰術上對己方最有利的時間和條件下與之戰鬥,並以此作為戰略目的。身為司令官,置這樣的真理於不顧,而是拼命裝煤,這樣無異於自掘墳墓,因為艦隊的速度和機動都受到嚴重影響,從而影響了艦隊的戰鬥力,甚至會增加艦船所面臨的風險。因為這會使裝甲帶深入水中,而甲板上易燃物品加大了發生火災的危險。一位法國著作家就斷言,這次失敗原因就在於日軍中等口徑火炮擊中煤炭而引發了火災。我對此表示懷疑,但是這種敘述也並非沒有道理。

身為司令官,應該以最小的損失獲取戰果,不能左右搖擺,妄想戰果和損失都令人滿意。如果消耗不值得,便不能去消耗;如果消耗是值得的,而且能以較小的消耗取得戰果,就可設法節省;如果無法達到戰果,否則就將致使失敗,或者是為了取得戰果,就要不惜任何代價。在我看來,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所制訂的對敵準備都是極其錯誤的。我認為他從未對戰略問題進行過思考,就想當然地做出決定。前文儲煤的問題足以證明他在作戰中主次不分,為了節省資源而錯失戰機,而忽略了他的首要目的是獲取勝利。補給和駛抵海參崴讓他迷失了心智,他根本沒有思考過到底是逃脫還是戰鬥。確切地說,在這二者中間的搖擺,讓他心事重重,直到最後逃脫已經成為泡影的那一刻仍是如此。

我認為,這種分歧出自於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受到“要塞艦隊”論的影響,一方面則是受“存在艦隊”論的影響。假如艦隊的一部分能逃抵海參威,便會大有所獲,因為這樣就在這裏擁有了一支艦隊。這樣就與拼死一戰以求勝利的思想相抵觸。這就又是受節約思想的影響,保存數艘艦艇本該是受到稱贊的,但這與承擔重大任務和獲得巨大勝利所需要的專一性相違背,其結果就變成了舍本求末的折中。在戰鬥前數日,羅日傑斯特文斯基公布的一份報告中,他提到,只要自己的一部分艦艇到達海參崴,便可扼住日本的交通線,進而影響戰局。顯而易見的是,這一支艦隊完全無法扭轉戰局,最多促使敵人加強戒備。除非整支艦隊都逃至海參崴,並在日後選擇有利的時機戰鬥,否則想要扭轉戰局只能是空談。如果俄國人意識到必須一戰,就不會舍本逐末地追求儲備物資和逃跑,從而錯失了戰機。雖然當時獲勝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但是如果不決一死戰,專注於摧毀敵軍,那麽又談何獲勝呢?

這些評論是從其行動推斷出意圖的例證,結合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的指揮表現,毫無疑問,他的想象力完全被誇大的“存在艦隊”的作用左右了。除了過度裝煤外,他還攜帶了一批運輸船只,這些船只在戰鬥中只會制造戰術困難。當然,如果這些船只能到達海參崴,它們就會成為艦隊休整的資源。

目前還沒有任何記錄和資料表明,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曾經派出過人員和船只偵察敵情,而這時日本偵察艦已經在他周圍出現,所以,日軍幾乎掌握了他的全部部署。直到遭遇日軍主力時,他都還對日軍的部署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