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基礎與原理遠程作戰與海上遠征(第2/10頁)

在超出本土直接相鄰範圍的海域進行戰爭,就是海上遠征,它是一般軍事行動的一種特例。進行海上遠征的國家,不管它是否在遙遠海域擁有可以用於戰爭目的的位置,都必須進攻,以便達到獲取領土的目的。

海上遠征,其特點表現在搭乘艦船的陸軍在海上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陸軍的安全完全依賴於海軍對海洋的控制。請牢記,不論這支陸軍的規模如何之大,士氣如何高昂,紀律如何嚴明,戰鬥力如何強大,它在航渡期間則處於完全無力的狀態,無法有效地作戰。這期間陸軍所面對的危險,以及其交通線所承擔的風險,始終依賴海軍對海洋的控制。

我先對這種遠征的主要特點說幾點看法,接下來,我將引述兩個實例並加以論證。

本土邊境相當安全,海軍能與敵人爭奪對海洋的控制,這兩條基本條件前面已經講明了,之後就是制訂最佳的作戰計劃達成目標,這包括選擇一個基地,一個目標,一條戰線。

關於在控制以外的地區進攻的問題,由於涉及範圍過廣,暫時不提。進攻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對總態勢具有最重要影響的位置、線或者區域,即要害。假如所指向的區域與本土海上邊境比它與其他海上邊境更靠近,則作戰計劃中的基地應該靠近海上邊境,除非另有重大原因,如缺乏良港或船塢。德國如今已經是海軍強國,大不列顛又在北海的羅賽斯另設塢修船廠。這顯然是為了北海的戰爭做準備,英國基地已經從普利茅斯和樸次茅斯為界限的海峽轉移至北海。奧匈帝國和俄國已經把勢力伸向了地中海,因為它們的其他出海口遠在亞得裏亞海的頂端和黑海,過於遙遠,而且通往海上的交通過於暴露,不適合用作作戰基地。

美國在墨西哥灣擁有一條基地線,它比諾福克和紐約兩個位於大西洋海岸的主要港口,更靠近巴拿馬地峽和加勒比海西北部。隨著戰列艦尺寸的劇增,加之密西西比河塢修困難,墨西哥灣各港口能否和大西洋各港口提供同樣的作戰基地,我十分懷疑。它們位置太過靠近,較之塢修能力,反而物資補給更為突出,能否構成中間前進港口也值得懷疑。而關塔那摩和基韋斯特在指向地峽的作戰中,能互相支援而具有明顯的優勢,哪怕它們只有二等的塢修設備,也能高度符合需要並且極為方便。當然這也會承擔某些風險,例如大不列顛的船塢,位於阿爾赫西拉斯海岸射程之內。

大型海軍船廠決定著基地線的位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長度。這些船廠所造的魚雷艇和潛艇有助於保衛它們之間的海岸線及其兩端稍遠地區的安全。從這個固定的基地向選定目標運動,則涉及對作戰線的選擇。開闊的海面上,最直接的、最佳的航線就是天然的航線,但是,它也會受到其他情況影響。其中最重要就是海軍力量,海軍力量不僅取決於總噸位,而且還取決於總噸位在各級艦船之間的分配。另外各級艦船在武備、裝甲、速度、煤炭續航能力等各方面的特點對海軍力量也有影響。所有這些質量都關系到戰略實力,有時各方面互相矛盾,在它們之間的調整也會影響到戰略計算。這說明,國家艦隊的組成其實是戰略問題。在已知交戰國的海軍實力及其與目標的相對距離時,如果雙方為爭奪同一目標,也會影響到作戰線的選擇,因為需要包圍的交通線的長度會影響到交戰雙方的力量。在這些線上或是海域裏快速巡邏艦可進行幹擾作戰,迫使敵方從艦隊中抽調兵力應付。這些線越多,距敵港越遠,敵人的任務也就越重,它們也就越安全。

某些人認為,由一批戰艦護送一支搭乘運輸艦的陸軍部隊的這類大規模海上遠征是不可能的,過去從未發生過,未來也不可能發生。但請記住,1798年拿破侖就是這樣做的,他當時還被納爾遜所指揮的艦隊追擊。我要提出的問題,可能也曾經令納爾遜和拿破侖都困惑過。要使這樣的事情永不重現,那就必須認識到西印度洋群島和加勒比海在未來的重要性,它們是通往巴拿馬地峽的通路,航渡時間很短。還要記住,加勒比海海域小,長度僅為地中海的一半,所以,一旦環境特別有利時,大規模海上遠征便會出現。

拿破侖歷次戰爭期間,英國就曾不斷地進行海上遠征。美國在墨西哥戰爭和南北戰爭中也是如此。1830年,法國遠征阿爾及爾以及英法在克裏米亞戰爭期間亦是如此。拿破侖時代,盡管英國實力超過法國,但因為繁多而艱巨的任務所致,英國艦隊無法到處分兵,這就會出現敵方分艦隊與英國運輸船隊相遇的情況。因此,運輸船隊必須得到保護,即有一支武裝艦船伴隨運輸船隊活動,武裝艦船的力量與運輸活動的重要性相對應。綠水學派或存在艦隊學派則主張,當敵方艦隊存在於必經航線附近之時,運輸船隊就不應出航。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雙方的海軍力量實質上相等,交戰雙方都曾派出過運輸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