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基礎與原理(二)(第3/6頁)

1888年8月英國舉行的一次對抗演習,證明了兵力封鎖並不能阻止個別軍艦逃走,而封鎖部隊也無法得知它們的方向。當它們出現在英國的其他六個港口時,這些港口因沒有設防而被其占領。

利用水下定位水雷,港外敵人能更容易地封鎖港口。這種水雷對巡洋艦或是戰列艦,不僅能造成實質性損傷,還能拖延時間。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拖延屬戰略範疇。如同日俄戰爭時那樣,日本艦隊可以在廣闊的海面上選擇位置,而港內的艦隊為了確定一條安全的水道作為航線,就可能耗費一定時間。

任何環境下,技術和警戒總能幫助一方取得良好的成果,尤其是對港內的一方。可以設想,運用三點法來確定一條通過水雷區的直線水道,方法就是在夜間設置三個信號燈以供觀察,在白天或夜間清掃水道,之後進行警戒,防止敵人再次布雷。信號燈則可以為艦船導航,指出已清掃幹凈的水道。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港外一方也可想方設法制止港內一方的這種行動,結果就出現了“前哨”戰。

商業港口需要對海設防,而在對陸一側無須設置工事。因為巡洋艦無法抗擊港內的重炮,也沒有登陸的兵力。用一支艦隊千裏迢迢去占領一個商業港口實在是得不償失。海軍基地才是它的直接目標。炮轟不設防海港已經遭到禁止,但是不設防所換來的代價太沉重了,你無法得知敵方艦船占用港口到什麽程度,加煤、修理、補給都有可能,而對它的任何幹擾都將剝奪掉該港口的不設防資格。

再讓我簡單地談談岸防艦吧。它只限於防禦,只有當敵人進攻時,它才能發揮力量。岸防艦的威力比不上岸上的炮台,因為它不能承載陸上工事所能承載的重量;它暴露在各種攻擊之下。陸上的工事則不一樣:它需要大量的人員操縱;最後它總是集結在敵人目標之外的地方,從而無法掩護港口。納爾遜在制訂防禦東南海岸特別是泰晤士河的總體計劃時,特別強調,岸防艦絕不能擅自移動。它們的泊位是經過周密思考而選定的,不應該輕易地改變。永久工事的優點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移動。美西戰爭時期,公眾的恐慌卻影響了軍事部署。

應該看出,海軍使用魚雷艇和潛艇防禦海岸,應該屬於攻勢。魚雷艇的作用就是攻勢防禦,它在港口總體防禦計劃中於夜間發揮功效,主要攻擊泊於港口附近的敵方艦隊。

魚雷艇的出現似乎並沒有對原理造成多大影響,在實戰中也未與二十年前人們得出的結論相違背。魚雷艇在白天的行動,只能是在一支艦隊猛烈攻擊要塞的前提下,它們此時的作用是擊毀那些受創的、特別是落在其友艦後面的敵艦。魚雷艇的規模迅速增大,甚至裝載了火炮。在旅順口,敵對雙方的魚雷艇曾進行多次炮戰。如果雙方互換角色,那麽日本人肯定會更多地發起魚雷攻擊。

掩護海岸要塞這類戰略據點的防禦設施,不管是人工的還是天然的,它的作用都很重要,因為這些設施能使防禦方以較小的兵力阻擋一支重兵,令防禦方有能力抽調出一定數量的兵力組建機動野戰部隊。旅順口一戰,日本不得不動用較多的兵力來圍攻兵力較少的俄國人。

戰略據點對於陸戰和海戰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對戰略據點不能盲目迷信。若米尼曾說:“當一個國家將其大部兵力投入其強固地點,它就接近於毀滅。”日俄戰爭中的俄國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俄國艦隊在旅順口和海參崴不出來,不啻放棄了它在戰爭開始對日本所擁有的海軍優勢。

海戰時,海軍相當於陸地戰場上的野戰軍,而設防的戰略港口就相當於陸上的梅斯、斯特拉斯堡和烏爾姆等要塞。軍事家們認為對這類要塞實施占領必須根據戰略性質而定,使其成為國家防禦的基礎,但基礎不是上層建築。戰爭中防禦是為了能隨意進攻。海戰中,海軍承擔進攻任務,如果再有海軍承擔防禦任務,那麽一部分訓練有素的人員就會被固定在要塞之中,而這種防禦完全不需要由他們來承擔。如果眾多港口的防禦都交由海軍承擔,那麽海軍就會被一再分散,最後喪失其本質功效。前文中的英國演習引發了不小的驚恐,某些報刊居然提出,建立一支能向每個海港派遣一支小分遣隊的強大海軍。照這樣,海軍還有什麽用?公眾的呼聲總是淹沒正確的軍事原理。

公眾對軍事部署的影響,在美西戰爭時期表現得最為突出。國會議員代表公眾提出的一些建議,打亂了艦隊的部署,致使艦隊無法封鎖敵人港口。如果當時艦隊面臨的是一支勁旅,西恩富戈斯港就會被西班牙占領。在那裏,它將獲得西班牙陸軍主力的支援,後果不堪設想,因為美國正規軍還很弱小,疫病已經開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