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基礎與原理(一)

我的最初構想是先概括性論述海軍戰略要素,以此為導言,進而研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的戰略特點。引自查理大公著作中關於多瑙河重要戰略意義的論述,成了導言的主旨,為此我還以熱那亞—米蘭—萊茵河流域一線和地中海對於17—18世紀歷次戰爭的作用為例證。這些例證從各個方面說明了中央位置和內線的價值。同時,我還探討了克倫威爾的海上戰略,以及集中原理對於戰爭的意義。

從1887年起,我就已經開始關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祖國獲得了路易斯安那和佛羅裏達,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統治被推翻,門羅主義的推行,都使我加大了關注力度。門羅主義就是為了阻止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幹涉而推出的。美國擴張控制範圍的主要目的是,排除歐洲勢力,搶先占領地盤。路易斯安那和佛羅裏達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也絕不允許古巴被一個海軍強國控制。就連傑斐遜總統也把古巴列入美國的擴張規劃中,他說,除了古巴,我們不會再前進。

因地理環境因素,我們把美國勢力擴張到了巴拿馬地峽。這是因從墨西哥手中取得了加利福尼亞,並在該地發現金礦從而加速了太平洋沿岸的發展而產生的。對於一個在兩大洋沿岸都有領土的國家來說,這裏太重要了。當美國在兩大洋海岸擁有政治和貿易權益時,巴拿馬地峽對美國也更加重要。隨著這些權益的發展,國民對其重要性的認識也與日俱增。美國的對外政策日益關注通航問題和可能影響通航的一些位置問題,因為這些位置可以影響一些交通線,極為重要的位置就是巴拿馬海峽。

巴拿馬地峽簡直就是多瑙河的再現,也是瓦爾泰利納隘路的重演,而加勒比海就是地中海的再現。哪怕是還沒有運河,僅是靠陸路運輸時,該地的重要性也絲毫不減,更何況巴拿馬運河把水陸交通連接起來,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了。為了海軍能在美國東西兩側活動,就必須控制巴拿馬運河。喪失了巴拿馬運河,就喪失了迅速集中艦隊的寶貴時間。多瑙河和瓦爾泰利納地區的便利,我已經在前文中詳細地說明了。巴拿馬地峽對於國家和國際都極為重要,但國家利益至上,我們當然希望其他國家能承認美國在此的地位。

二十年過去了,美國的對外關系已經得到全面改觀。就與歐洲關系而言,《海-龐斯福特條約》承認了美國在巴拿馬的權益。然而該條約的締結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我們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交涉,以及美國對巴拿馬地峽的強烈感情,使條約的結果也極盡苛刻。

美西戰爭將美國推入歐洲各國的視線內,它們對美國的關注是我們先輩未曾預料到的。我的意思是,因為美西戰爭,美國的對外關系已經有了變化和進步,而歐洲各國會隨時而且出其不意地同我們密切接觸。我們必須小心應對歐洲實力均勢不斷的、毫無規律的變化。

因此,我要承認我的錯誤,我曾認為沒有必要在美國海軍學院的課程中加入歐洲局勢的內容。較早時候,我曾謹慎地注釋[1]。但現在,情況要比當時更為突出,部分原因是美國的對外活動範圍擴大了,主要原因則是歐洲本身的內部關系及其對亞洲的關系正劇烈地變動著。這種變動大大影響了歐洲幹預美洲或亞洲的能力,尤其是影響到與其相關的海權。

現在,歐洲的對外活動再一次走向敵對競爭。這些敵對競爭是它們對外活動的結果,其根源還是在於德國貿易的發展。貿易發展促使德國擬定了一個宏偉的海軍發展規劃,從而影響到歐洲乃至美國。我把1897年的歐洲形勢的顯著特點歸納為:一是法德各擁盟國而對立;英國不再主動插手歐洲大陸事務;奧、德、意三國對抗俄、法聯盟,對俄、法深懷敵意的英國則隔岸觀火。英國的反對很有意思,它在印度反對俄國,在非洲反對法國。日俄戰爭失敗以及國內動蕩,俄國陷入混亂,法國則形單影只。值此陸上安全無虞之際,德國大力發展海軍,保護其日益繁忙的貿易。一支強大的德國海軍,在摩洛哥與法國針鋒相對,種種事件令英國感到危機,促使它捐棄前嫌與法國和俄國結盟。

英國對於門羅主義的態度逐漸軟化,最終承認了美國在巴拿馬的要求,與美國簽訂了《海-龐斯福特條約》。這時的大不列顛海軍已經無法再左右世界了,除了受到一系列條約的限制,它已經無力再同時支持美國和日本了。然而英國與日本之間互有協議,同美國則沒有這種義務。那麽英國要與美國互相支援嗎?如果支援,又要達到何種程度?一旦日美出現沖突,英國又該如何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