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例述評(四)

開始本章之前,為了強化教學效果,我想再進一步以實例論證集中、中央位置、內線所具有的戰略優勢,當一支海軍遠離本土時,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取得些永久性位置,這些位置是保證海軍進行有效活動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為使讀者掌握我書中所寫到連續性的歷史背景,我想先簡單地回顧兩次戰爭期間的一些事件,即1652—1654年第一次英荷戰爭,以及隨後的歐洲全面戰爭。在歐洲全面戰爭中,英國和荷蘭完成了聯合,由一個君主統治,實現了克倫威爾所期望的力量集中。聯合的時間是1688—1702年,英王威廉三世兼任荷蘭執政官、荷蘭陸海軍總司令。短暫的聯合使兩支海軍在一個最高指揮官下集中。雖然是路易十四的強大也促成了這一局面,然而,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它們也無法在短期內如此完美地集合。克倫威爾一直沒有達成的願望最後由威廉三世達成了。在他執政期間,他打壓荷蘭,使荷蘭陷入癱瘓,從而未能達到克倫威爾所期望的集中。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克倫威爾統治下的英國海軍的行動,威廉三世所統治的聯合海軍的行動,以及他的繼承者安妮女王統治的聯合海軍的行動。

荷蘭海軍在第一次英荷戰爭中幸運地存活下來,但是它所遭受到的損失已使它無法繼續戰鬥。英國海軍空前強大地淩駕於歐洲所有海軍之上。這一結果,正是來自於它在荷蘭的戰爭取勝,而西班牙和法國的海上力量因為互相交戰而各自損傷慘重。

馬紮然總結了法國海軍破壞西班牙至意大利之間的交通線的成功經驗,1642年黎塞留死後,馬紮然發展了其海軍政策:派遣一支艦隊進入一個新的地區。他曾希望法國海軍能在地中海獲得牢固的基地,然後在此基礎上擴大控制區域,擴張法國的政治勢力。1646年,法國占領了厄爾巴島和皮翁比諾港,之後又在那不勒斯扶持了一個對法友好的政權。

第一次英荷戰爭後,英國海軍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實力和影響力瞬息即逝,其原因在於英國在當地缺乏基地。英國海軍在此地曾產生過巨大影響,但是,這些影響是短暫的,而且可算得上是消極的影響。這些影響之所以巨大,應該歸結於艦隊的存在。法國和西班牙舉棋不定,是出自於過多考慮英國艦隊一旦投入某一戰場所發揮的作用,而並非考慮到英國艦隊交戰時發揮的作用。這說明,艦隊甚至不用戰鬥就能保證其決定性影響,這種影響極為深遠,當年的一些局勢就能證明。也許正是因為法國和西班牙的沉默,妨礙了克倫威爾的判斷,他並未意識到當布萊克率艦隊於1654年11月到達直布羅陀(它這時還是西班牙港口)之時,這支英國艦隊所造成的巨大影響,而此時,法國遠征軍已經登陸那不勒斯,試圖再次使它脫離西班牙。這次行動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在於對海洋的控制。趁著法國國內的投石黨運動,西班牙重新奪回了厄爾巴島和皮翁比諾港,強化了對海洋的控制。位於直布羅陀的布萊克正位於那不勒斯的法國海軍和從布勒斯特出發的一支法軍增援部隊之間。

有賴於布勒斯特分艦隊的遲遲不前,布萊克取得了直布羅陀這個中央位置,並獲得當地人的盛情接待。1652年,布萊克就曾攻擊法國前往敦刻爾克的增援部隊,幫助西班牙將直布羅陀收入囊中。如今,布萊克又來到直布羅陀,而法國另一支分艦隊還在裏斯本停留。正當布萊克等候著這支艦隊時,那不勒斯的法國艦隊拋棄所擔負的任務逃亡土倫。布萊克並沒有跟進,而是僅僅依靠中央位置,便逼走了法國艦隊,輕易地取得決定性戰果。

對此,科貝特的評價很公正,他說,這是“消極性”的戰果,人們容易忽視它,甚至沒人注意到這對未來行動的影響。日俄戰爭中,旅順口可以看成是日本人的勝利,但是沒人注意到,之前旅順口所牽制的在中國東北的日軍比俄軍多得多,它還為波羅的海艦隊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而波羅的海艦隊未能及時趕到,並非由於俄國人在旅順口的失敗。克倫威爾沒能意識到布萊克所率艦隊在直布羅陀的作用,即使他曾經有絲毫的意識,也不能夠使他將注意力轉移到地中海。他一貫秉承英國的傳統,把大西洋和美洲當作英國海軍的主要目標。

克倫威爾的思想與英國人的固執、保守契合,這種民族思潮又被新教強調,新教要求對抗天主教盛行的西班牙和奧地利。克倫威爾狂熱地推崇這種思潮。在他看來,地中海毫不重要。對此,科貝特很遺憾,因為地中海是他研究的主題。

正當布萊克在直布羅陀使法國放棄了那不勒斯,受到西班牙的殷勤款待之時,英國一支襲擊西印度群島的部隊已經悄然出發。這支部隊於1655年5月奪取了牙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