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基礎與原理(二)(第4/6頁)

戰時驚慌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在和平時期反對積極備戰的人。很早以前,一位海軍將領曾說:“與其等到來年夏天法國艦隊進入海峽之時,才被嚇得驚慌失措,倒不如現在就驚恐不安,我們反倒會有時間進行準備。”

將海軍用於單純防禦,就要求大量的小型艦船。美國早期的單炮塔低舷裝甲艦,艦體小、造價低廉,便於大量建造。它們很適用於單純防禦方案。單純防禦方案是陸軍警戒線政策在海軍的類似產物,要求將兵力部署在易受攻擊之點,而不是將其集中於中央位置。我曾經拜讀過一位訓練有素的海軍軍官精心制訂的大西洋保衛方案,他要求依各個港口的重要程度,分別配置一艘、二艘乃至三艘單炮塔低舷裝甲艦。所幸,海軍“只用於防禦”已經被拋棄,對海軍進攻作用的肯定,必將導致對戰列艦的肯定。

港口的防禦力量取決於永久性工事,但海軍軍官的職責並不包括準備這些工事。海軍重視這些工事,原因是當這些工事發揮功效時,海軍可無後顧之憂地投入進攻,這才是它的正當職責。

還有人認為,由一支相當規模的海軍控制海洋,就能避免被入侵。這與我現在討論的海港和戰略據點的防禦力量不同。根據這種觀點,那麽戰略港口就無須再進行區域防禦了,即無須設防。這和永遠避開戰爭又有什麽區別呢?

我已經駁斥了海軍是海岸防禦工具的觀點,它把海軍限於防守港口。我的上述理由可以歸納為四條原理:同等攻擊能力下,浮動炮台或機動能力很小的船只在抗擊海軍攻擊時不如陸上工事強而有力;將身強力壯的海軍專業人員用於防禦港口,就等於將攻勢力量禁錮在防禦的崗位上;使海軍人員從事防禦並脫離海洋,必將損傷其士氣,浪費其所掌握的專業技術;海軍放棄進攻,就等於拋棄了它的最大作用。

(二)進攻

如不考慮其戰略態勢及其天然的和人工的資源,則海港的進攻力量體現在:集結並掌握一支既有戰艦又有運輸艦船的龐大海軍;將這支海軍安全而順利地投送到深海;不間斷地支援這支海軍直至戰役結束。在這類支援中,提供塢修被視為最為重要的支援。

有人認為,支援既要依靠該港的位置及其資源,同樣也要依靠其力量。但是構成一個港口價值的各種要素並不能武斷地明確地加以區分。某些必要條件多少會涉及力量、位置和資源三個方面,並且互相交叉。

(1)集結。港口入口處的水深,可供大型艦船使用的錨地範圍,都是進攻力量的要素。水深不夠,戰艦就無法進出;錨地不寬,艦隊便無法集結。深水也可能成為防禦弱點,因為敵人的重型艦船也能駛入。對於次要的、僅僅用作破壞貿易基地的港口,深水不僅不能增強進攻力量,反而使其喪失防禦力量。

港口應備有船塢和倉庫,供艦船維護、修理、補給之用。這是進攻力量的必要條件。船塢、倉庫、錨地的地點,應該位於隱蔽之處以免遭到敵人毀壞。陸軍紮營的地點,理所當然地要考慮進攻和防禦力量的諸多要素。

(2)投送。將一支海軍安全而順利地投送到深海,意味著這支海軍一旦準備就緒,便能借助適合機動的水道,或者依靠港口的防禦力量的掩護,立即出航並在敵前形成戰鬥隊形。艦隊可以依靠自身能力保證機動,但是變換隊形之時,也是危急之時,機動必須在敵人到達之前完成。為了完善進攻力量,港口必須在艦隊變換隊形時提供掩護。如若不然,港口的進攻力量便大打折扣。

這種情況類似保障陸軍通過隘路之後,有展開的余地。如果港口出口狹窄,艦隊就必須駛出港外才能機動,這樣,港口進攻和防禦功能就會發生沖突,因為狹隘更易於防守。當這部講稿剛寫成時,撞擊已經在海軍流行開來。這意味著,雙方艦隊必須形成橫隊相向接近,艦艏正對敵艦。漸漸地,作戰經驗恢復了火炮的主宰地位。因為舷側火炮的數量大大超過縱向火炮的數量,縱隊成為主流,所有艦船的舷炮列成一條戰列線,將所有火炮對準敵人。

一般艦隊通常以縱隊駛出港口,再機動成橫隊。港外敵人正瞄準這個機會,其艦隊橫阻於水道出口處,躲在港內炮台射程以外的地方,集中火力攻擊縱隊的先鋒艦船,致使後續艦船無法展開炮火支援。

交戰雙方所布設的雷區,可以說是在創造人工的水道條件。港內的一方設置水雷,是為了將敵人隔離在雷區外,魚雷艇和潛艇可以強化它的效果。在旅順口,俄國的水雷迫使日本艦隊停泊於常山列島。港外的一方則布置水雷以阻礙出港艦隊展開隊形。日本人當時沒能這樣部署,是因為他們已經損失掉了三分之一的戰艦,他們更願意找到一塊設有水上柵欄的安全錨地,而不是使裝甲艦遇到敵人的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