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史例述評(二)(第3/5頁)

1812年美國與英國的戰爭提供了兩種邊境案例。加拿大與美國的陸上邊境,美國的海洋邊境,英國對海洋邊境的控制使它掌握了海洋這個介於美國與英國諸島嶼之間的中央位置。我在所著的《1812年戰爭》一書中,已經論述了兩種邊境所處的態勢,並且論述了兩種邊境的特殊條件,指明美國應該在哪裏進攻,在哪裏防守。很明顯,並不是所有的位置都有利於進攻,何況美國當時的實力也不允許它四處作戰。我之所以提出這些觀點,都是為了引用實例證明,在任何邊境線上,兵力可以而且應該是集中於一個位置,而不是沿全線布置。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在任何戰略作戰正面上,或在任何戰線上。若米尼用簡潔的語言把這個結論總結成了易於記憶的警句,它概括了任何涉及軍事部署的一個參考,這個參考不管是在戰役中的戰略作戰正面,還是戰鬥中的戰術隊形,或是邊境,都能適用。若米尼說,對於這種態勢,可視其為一條線,而這條線在理論和實際上都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兩翼和中央。

在軍事概念上,不要將這三個部分想象成相等的部分。讓我們把這個觀點放在美國,來觀察具體實踐效果。美國有著漫長的海岸線,美國的海岸線被橫亙其間的墨西哥所阻斷,如同法國的海岸線在比利牛斯山脈被阻斷一樣。美國和法國這些海岸線具有一定的海洋連貫性,由於這種連貫性,艦船才能通過海洋由一端前往另一端。也就是說,海洋邊境連貫的這個說法並無誇張。美國擁有一條緊密連貫的、水陸銜接邊境[4]。按照自然條件劃分,美國的邊境主要分成三部分:大西洋、墨西哥灣和佛羅裏達海峽。我知道,為了研究方便,還可以進一步細分,但不妨肯定分成這樣三個基本的主要部分。它們的長度不一,在軍事上的重要性也有差別。佛羅裏達半島對於美國的產業利益並無多大貢獻,但一支優勢的敵對艦隊一旦在佛羅裏達海峽駐紮,就能占據中央位置有效地控制住兩翼之間的水路交通,不需對美國海軍形成優勢,就可在這個中央位置將其分割開來。這樣,敵人只需對列於任何一翼的美國海軍分艦隊形成絕對優勢。相反,如美國兩支海軍分艦隊集中成一體,敵人就必須對整個美國海軍形成優勢才行。正是這種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古巴在美國建立伊始就在美國國際關系中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古巴位於美國貿易交通線和軍事交通線的一側。美國不乏賢明人士,他們對待地理條件所造成的局面,簡單粗暴地處理為艦隊分成兩隊,分列於國土兩側海洋上,聲稱這樣如同兩個孩子平分一個蘋果一樣公平合理,理所當然地要在兩邊設防。這種做法,不用說明:沒有集中,所以也就毫無效果。

佛羅裏達半島與朝鮮半島驚人地相似。東鄉平八郎占領馬山浦,對俄國人而言,就如同一支敵艦進駐佛羅裏達海峽,威脅墨西哥灣和漢普頓錨地的兩支美國海軍分艦隊一樣。

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成為美國邊境,對美國國防態勢至關重要。美國的海上邊境線是連貫的,可以通過水路從一端到達另一端,過去的數次戰爭已經證明了這個事實。這樣,從緬因州的東港至皮吉特海峽的海上邊境線就分成了三部分:大西洋海岸,太平洋海岸和連接兩個大洋之間的航線(前提是這條航線通過麥哲倫海峽)。這條邊境線,確保了分艦隊可從一端到達另一端;保證美國的兵力調動,以及阻止敵海軍通過。其實還是一條交通線,和前文提到的幾條交通線性質相同,而巴拿馬地峽就和前文所述的中央位置一樣,它比麥哲倫海峽更具內線優勢。

我要再一次重申,中央位置的優勢不在於它如何固若金湯,而在於如何使用。中央位置只是影響態勢的眾多因素之一。如果兩側的敵人比自己強大,那麽即使處在中央位置也於事無補。也就是說,位置加力量勝於無位置的力量。更有啟發性的一點,實力是位置與力量的組合,互相彌補缺陷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如果野戰軍或者海軍一類的機動兵力,強大到足以在戰場的任何地點立足,那它就可以完全不在意是否擁有中央位置而僅憑借自身實力獲勝。如果美國艦隊完全能夠毫不費力地在敵人的阻擋下從一側海岸到達另一側海岸,那麽僅僅依靠自身的實力就能占據中央位置。一旦美國艦隊在巴拿馬運河設防,那麽它便集力量與位置[5]的威力。在未使用巴拿馬運河時,美國艦隊必須控制麥哲倫海峽,確保艦隊可在兩個大洋之間自由運動。只要艦隊實力強大到任何敵人都不是它的對手,這個中央位置就會完全無虞,從而確保整條交通線的安全。所以,從軍事角度看,中央位置的兩側都必須有足夠的防禦能力,廣義的防禦包括港口工事、火炮、守備軍、魚雷裝置等。另外,還必須擁有一支陸上部隊,這是因為敵軍攻占的某一決定性位置,將由這支陸軍來守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