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史例述評(二)

在所指揮的反對奧地利皇室的戰爭全程中,黎塞留屢次受挫,看似都是出自同樣的原因,他不是寄望在某個或者某兩個區域集中兵力以制造決定性優勢,而是謀求同時達到過多的目標。如果他能依托法國的中央位置和內線,他就能擁有多次集中兵力的良機,可隨意在西屬尼德蘭、萊茵河流域、西班牙,甚至意大利運用強大的兵力。法國的地理位置,使它具備著便於集中的先天優勢,即一個國家對抗兩個或以上的彼此國土不相連的國家。眾人皆知,各聯盟國家的弱點在於分散。如果同樣的兵力總數分成兩部分不如整體有利,這就是因為沒有做到完全集中。聯盟各國通常都各懷目的,因而在行動上也就會各行其是。在任何時候,如果一份作戰計劃擺在你面前,你都需要先問問自己,這個計劃是否符合集中的要求?千萬不要一心二用,除非你的力量強大到能夠雙管齊下。

在我們海軍中,從沒有過一個人像納爾遜那樣勇於進取、善於用兵,而納爾遜在派遣兩艘巡洋艦遠征的時候說過的一段話,我們需要時時銘記在心。他對艦長說:

如果遇到兩艘敵艦,千萬不要分開各自對付一艘。兩艦聯合攻擊其中一艘敵艦,徹底將其解決,然後再去攻擊另一艘。不管第二艘敵艦能否逃脫,你的國家都將獲得一次勝利,俘獲一艘敵艦。

在軍艦設計方面,納爾遜的這番見解同樣適用。沒有人能面面俱到,如果想面面俱到,就只會樣樣落空。意思就是說,軍艦不會完全具備你們希望的所有性能。一定的噸位[1]內,不可能有集最快的速度、最強火力、最厚裝甲、最遠續航能力的艦艇。在這些目標噸位中,只能達到其一。如果定要一試,那就是在重蹈黎塞留的覆轍。他曾想要在四條戰線上作戰,想要征服尼德蘭;想要控制西班牙在萊茵河流域的交通線,甚至征服西班牙;想要控制經意大利的交通線;想要支持西班牙國內的加泰羅尼亞地區叛亂,使其並入法國。他想一舉四得,戰爭從爆發到他去世,已經持續了七年時間。法國的海軍能一直在地中海集結,部分原因是親西班牙的英國艦隊因受國王與議會日益劇烈的分歧的束縛,主要原因在於尼德蘭與法國結盟。尼德蘭艦隊有足夠的力量,無須法國的援助,罔顧英國國王對西班牙的友好態度將西班牙艦隊阻止在英吉利海峽,而英國國王擔心過於激烈地反對尼德蘭會引發戰爭從而不得不召集議會籌措戰爭經費。

我一直就很贊賞在軍事上運用比擬。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在表面上看似紛繁復雜的情況中,揭示出潛在的、並起決定性作用的唯一的原理。以法國士兵所達的這條漫長戰線為例,它包括尼德蘭、萊茵河流域、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從土倫至熱那亞的地中海中央海岸,以及西班牙。明智的作戰方針不是同時四面出擊、奪取一切,而是盡可能隱蔽地迅速將巨大的優勢兵力集中於一方面,在其他各個方面基本采取守勢,然後用顯現佯攻的方式掩飾真實的作戰意圖,通俗地說就是放煙幕彈。如今,集中原理不僅可以在較短戰線上運用,也適用於更廣泛的戰略戰場。假使作戰雙方實力相當,那麽任何一方的目的就應該是將重兵集中投入到一處,同時在其他處或佯攻或避戰防守,而不是分置於整條戰線。在軍事上,避戰實際上就是保存部分實力,但為避戰所進行的佯動卻可以表現得極為“認真而有力”。

陸戰中,一般對敵進行攻擊的部位是根據地形條件來確定的。這是因為結合地形條件和集中兵力所造成局部優勢,才能在位置上占據優勢,增強自身實力。諸如,敵人一翼靠河分布,而河又難以渡越,河上缺乏足夠的橋梁,攻其另一翼,就能把對方逼入背水之地,如果它被擊敗,便會有覆滅的危險。如果擊退了靠河的一翼,就可將其全線壓為直角,逼對方撤離背後那條交通線——一條賴以為生的補給道路。這就是在滑鐵盧戰役中,威靈頓公爵[2]推斷的拿破侖為切斷英國的海路可能采用的方法。或者,地形的某些有利條件便於對敵進行中央突破,一旦突破成功,便可利用已經取得的特殊位置的有利條件,牽制住一半敵軍,而用大量部隊面對另一半敵軍。在意大利,拿破侖就運用中央位置成功地打擊了在數量上占很大優勢的敵軍,他的敵人所犯的錯誤類似儒爾當和莫羅,向加爾達湖兩側的外線進軍,使加爾達湖連同其出口明喬河變成了這場戰役中的多瑙河流域——中央位置。敵軍的指揮官被迫采用了看似很理想的方法:分兵。他親率優勢兵力正面向東準備逐退法軍;又派西部部隊在後方活動並切斷法軍同米蘭和熱那亞的交通線。此時,拿破侖正占據維羅納、圍攻曼圖亞。針對敵軍的布置,他放棄這兩個位置,引兵退向明喬河的西岸並牢牢扼守此地。他用少量兵力憑借河流的地形條件抗擊敵軍,並且順利拖延時間,集中優勢兵力撲向敵軍位於洛納托的西路軍。只要精心研讀若米尼的《法國革命戰爭》,尤其是1796年拿破侖於意大利一節,便可找到有關利用地形的教益。這次戰役要求特別注意運用位置,因為拿破侖在兵力上經常不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