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配屬航空兵(第3/7頁)

我的反對者們很了解這一點,他們在使用“暫時”一詞時稱,一個國家在空中失敗之後還可以重建另一支空軍,並扭轉局勢。這當然是有可能發生的,如果真的發生了,那就意味著制空權已經由敵方轉到自己手中。這就好像一支陸軍被打敗後,建立了一支新的陸軍又打敗了原來的勝利者,也好像一支海軍在海上被敗後建立了一支新的艦隊打敗了原來的勝利者一樣。但不論是在陸上、海上或空中,要做到這一點是很困難的,我們只講正常情況不討論例外情況。

在空中戰場,被打敗的一方能夠重新建立一支實施報復的獨立空軍的可能性要有以下條件做基礎:獲勝的空軍有紳士風度,它允許敵人重新組建空中力量;或是天真,不去加強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力量和敵人的重組力量一樣多,在戰爭中這樣的事情蠢極了。

菲奧拉萬佐上校寫道:

在這樣一種假設下(敵人由於裝備低劣,缺乏政治勇氣,或者怯於冒險,會試圖回避一場決定性戰役),較強的一方手中的制空權將是不穩定的,至少有潛在的不穩定,因為敵人的兵力依然存在;如果較弱的一方不肯冒險進入一場決定性戰役,也很難強迫他進入。例如,很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較弱的敵人有一個組織良好的積極或消極的地方防空,有地下機場,故而不冒重大風險就不可能將其空軍部隊吸引出來,或者襲擊其工業中心和人口中心。

時間長了,戰爭開始時曾是強大的空軍部隊就可能被戰爭折磨得一天天弱下去,直至變成劣勢。如果敵人聰明機警並有意拖延時間,敵我態勢就會主客易位,然後進行戰鬥,就像在海上作戰的情況一樣。

在他的假設中,“好像”太多了。他在結論時假設海上作戰和空中作戰是一樣的,但這是一個不合理的假設。在海上,可能很容易把一支艦隊收縮起來,使敵人很難把它吸引出來並給予傷害;在海上,不可能使敵人艦隊得不到任何供應;在海上,除非冒巨大風險,否則很難攻擊位於海岸上或離海岸不遠的有防護的工業中心和人口中心。

但在空中作戰的情況下,要把部隊收進地下的掩蔽所中去,從絕對意義上說是可能的,可實踐中卻是很難做到的,尤其當空軍部隊兵力很強大時,而且單收起部隊還不夠,還要把部隊賴以生存的一切東西全部收起來,這當然就更困難了。用防空兵器將敵人的進攻阻止在遠離工業中心和人口中心的地方,與在海上將敵人阻止在遠離海岸的地方相比,受到的限制更多而取得的效果更小。再者,這些防空兵器必須非常分散,因為所有的中心都可能遭遇來自空中的攻擊,而不像海上作戰那樣,可能僅沿海幾個中心受攻擊。世界大戰清楚表明,強大的艦隊認為安全的海軍基地卻是最原始的防空兵器的口中物,而且攻擊它們也不需要冒大風險,因此這兩種鬥爭的情況相似之處很少。

要是認為較強的獨立空軍不能隨意對弱方的基地、供應中心及生產中心行動,或進一步講,較強的獨立空軍因為敵人有積極和消極的防空而受阻,那麽我們會認為:這支比敵人強大的獨立空軍是無用、多余、有害的,因為它除了被戰爭折磨得一天天弱下去,然後變成較弱的一方之外,將一事無成。

作者寫道“然後進行戰鬥”,為什麽較強的空軍要等到變弱才參加這場原來較弱的空軍拒絕參加,而變強後又參加的戰鬥呢?

作者繼續往下寫道:

看來通常的結局是在敵對雙方之間不停地進行積極的競爭。在競爭中,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內將產生一個勝利者和一個失敗者。那就是說,戰鬥(一次或多次)在空中戰爭中發生的可能性比海上戰爭大,因為必須考慮空中的特征是不能靜止不動的。

我承認我根本看不懂這段文字,如果結局是一場不停息的競爭,又怎麽會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產生結果呢?如果較弱的空軍一直拒絕參加戰爭,而且只要拒不參加就可變為較強的一方,那麽戰鬥又怎麽成為一件可能的事情呢?

作者又繼續寫道:

緊接著決定性戰鬥之後,勝利者將享有不受抗擊的飛行自由,換句話說,獲得制空權並不意味著勝利者享有無限制的通行無阻的飛行自由,因為沒有理由認為摧毀敵方主要空軍部隊也會使敵方的地方防空變得一點用處也沒有。

很明顯,這樣想問題是毫無道理的,但是我們卻有足夠理由去相信,一支能摧毀敵軍主要空軍力量的獨立空軍必然也能對付那些次要的防空部隊,尤其這些防空部隊是分散的,他們只能分散地抵抗獨立空軍的進攻行動。

作者又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