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英戰爭(第5/6頁)

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多斯特·穆罕默德對自己並無信心。他認為,自己雖能擊潰印度騎兵,可是還無法擊敗英國人,大勝之後不如體面地向英軍投降。多斯特·穆罕默德騎馬前往喀布爾,與麥克諾頓會晤。麥克諾頓攜副使喬治·勞倫斯騎馬出城相迎。會晤中,多斯特·穆罕默德戲劇性地抓住麥克諾頓的手,放在自己的前額和嘴唇上,以示臣服。喬治·勞倫斯回憶:“多斯特的外表未免有些令人失望,竟與我過去想象的大不相同。他是一個身強力壯的人,有著一個尖尖的鷹鉤鼻子,兩道彎曲的眉毛,和灰白的絡腮胡子,他的胡須顯然好久沒刮了。”

多斯特·穆罕默德受到了英國軍官們禮貌的款待。如同麥克諾頓在一封信中寫道:“舒佳國王對我們沒有提出任何要求的權利。我們沒有參與剝奪他的王國,卻趕走了從來沒有冒犯過我們的多斯特,來支持我們的政策,因此,他已成為我們這種政策的犧牲品。”1840年11月22日,多斯特·穆罕默德在英軍衛隊的“護送”下離開喀布爾,前往印度。他被軟禁在加爾各答,一邊領取英國人的年金,一邊注視局勢的發展。

阿富汗境內的反抗連續不斷。1841年春,大規模的西吉爾查伊人暴動令英國人震驚。他們在卡拉特-依-吉爾查伊附近攻擊魏默爾上校率領的英國殖民軍,這些勇敢的部族戰士一次又一次地發起沖鋒,都被印度土兵的步槍火力和大炮的葡萄彈丸擊退,戰場上屍橫遍野。6月,杜蘭尼人越過赫爾曼德河向英軍發起攻擊,被英軍擊敗。東印度公司機密委員會寫信給英屬印度總督奧克蘭,認為應該放棄對舒佳的支持,撤出阿富汗:“我們宣告我們決定了的意見——這位復辟君主在未來許多年內還需要英國軍隊,以便在他的領土內維持和平,並防止外來侵略。我們還必須說,試圖用這樣一小支軍隊,或者僅僅憑英國駐紮官的影響來完成這些任務,我們認為,將是最不明智的和最輕率的。我們寧願完全放棄這個國家,並坦率地徹底承認,而不要這樣的政策。”相反,英國公使麥克諾頓卻對阿富汗局勢感到滿意,他在信中寫道:“這個國家從丹城到比爾謝巴是完全平靜的。”

局勢在進一步惡化。英軍的暴行和英國官員的暴政,不斷激怒阿富汗人民。他們互相指責,爭吵不休,駐坎大哈的英軍司令官諾特少將抱怨:“一千零一個政客敗壞了我們的事業,把英國人的喉管暴露在復仇的阿富汗人的刀劍之下。”英軍放蕩的生活,褻瀆聖陵的行為,甚至奸淫阿富汗婦女,更激起公憤。大批英國人湧入物產匱乏的阿富汗,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舒佳作為英國人的工具,都因處處受制而盼英軍早日撤離。英國人甚至懷疑,舒佳和他的大臣們秘密在各地煽動暴亂,“他由於強加在他身上的制度而感到憤怒,他會經常向這個破爛的雙重政府的機器丟些碎石頭”。

各地的反抗愈演愈烈,道路受阻,喀布爾漸漸有成為孤城之勢。英國素有一句名言:“錢袋策略一經停止,刺刀策略就開始了。”1840年,為了緩和局勢,英國當局一度推廣金錢賄買政策——不僅僅是吉爾查伊部族,而是向每個阿富汗部族每年提供3000英鎊補助金。如此,局勢稍有緩和,但是英國在軍事上對阿富汗部族武裝始終沒有解決辦法。1841年9月,由於財政緊張,英國當局決定停止向阿富汗各部族發放補助金,這徹底引爆了局勢。

當時,麥克諾頓已經被任命為孟買總督,他準備將英國駐阿富汗公使的職務移交給伯恩斯,自己回英屬印度赴任。這時傳來了東吉爾查伊人全面起義的消息,經由賈拉拉巴德通往印度的交通線被切斷。英軍將領賽爾的一個旅原本已奉命返回印度,如今被重新召回阿富汗去打通道路。他在甘達馬克留下一部分駐軍,於11月收復了賈拉拉巴德。賽爾的主力剛走,甘達馬克的阿富汗部族武裝就向英國駐軍進攻,當地英軍被迫丟棄輜重和兩門大炮,撤往賈拉拉巴德,交通線再度中斷。而大雪紛飛,氣候高寒,讓駐守坎大哈的諾特少將也無法出兵,只能坐守孤城。

賽爾和諾特兩路英軍受阻,不能用甘達馬克和坎大哈的英軍援助喀布爾,喀布爾在防務上出現了薄弱環節。二十幾位阿富汗部族首領開始聯合起來,在喀布爾郊外準備起義。而喀布爾郊外的英軍軍營布防一直飽受詬病。這處軍營長1000碼、寬600碼,位於靠近庫希斯坦的大道的一塊低窪地上,四周被堡壘和小山環繞控制著。但這些堡壘既未被占領,也未被拆毀。英軍軍營的胸墻低矮,可以縱馬一躍而過。除了這些缺點之外,軍需庫設置在離軍營邊緣相當遠的一座小堡壘裏,從軍營到軍需庫之間有一些堡壘和帶墻的院子,都不在英軍的控制下。軍營與重要的巴拉·喜塞爾要塞之間,還被喀布爾河隔開了。軍營的選址和修建由英軍將領威羅貝·卡通爵士負責,他於1840年冬天離開喀布爾,在賈拉拉巴德將職務移交給埃爾芬斯頓將軍。當時他如此對埃爾芬斯頓說:“你在此地將無事可幹。到處都是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