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英戰爭(第3/6頁)

意想不到的是,此戰成就了璞鼎查的名聲。宰相雅爾·穆罕默德在給奧克蘭勛爵的信中寫道:“雖然璞鼎查中尉沒有立即宣布自己的身份——在政府中沒有自己的官職——可是,他的勇氣與決心從沒有松懈過。他親臨巖石崩裂的城缺口處,在敵人每次沖殺時都在現場,在勇敢的大道上從來沒有裹足不前……因此,波斯人再三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把璞鼎查中尉從赫拉特遣返。”英國媒體大肆宣揚,將璞鼎查稱為“赫拉特的英雄”。

另一邊,阿富汗的危機正在逼近。與多斯特·穆罕默德的談判無法取得進展,舒佳又一次被當作政治傀儡推向了阿富汗。1838年5月,英國在拉合爾與舒佳、錫克人簽訂三方協議:舒佳承諾放棄對錫克人土地的一切要求,錫克人答應幫舒佳奪回阿富汗王位,英國人則表示,英國政府成為該條約的一方,“這就好比是牛奶中加上了糖”。英國人承諾,將為錫克人和舒佳提供金錢和軍官。但是,錫克人不久改變了立場,不願看到舒佳統一阿富汗,更不願看到英國勢力的擴張。錫克人最後時刻拒絕出兵,甚至拒絕英國人過境。1838年10月1日,英屬印度總督奧克蘭勛爵簽署《西姆拉宣言》,陳述了英國介入阿富汗的若幹理由。該宣言稱,為了確保印度的福祉,為了保證印度北部的安全,英國必須在印度西部邊境有一個可靠的盟友。所以,英國要支持舒佳重奪阿富汗王位。英國征服阿富汗的第一次嘗試,就這樣開始了。

由於錫克人拒絕英軍橫穿旁遮普,英國遠征軍的行進路線是朝西南方開進,通過巴哈法爾普爾和信德,直插印度河,順河而下,在布庫爾渡過印度河;從印度河起,行軍路線轉向西北,至錫卡爾普爾,經過博朗山口到達基達,然後從這裏越過霍賈克山口,到達坎大哈。這條路線,跟上次舒佳復辟未遂時出兵的路線大致相同。

遠征軍中,英國殖民軍有1.7萬多人(80%為印度土兵,英國軍官和士官約占20%),是主力軍,由孟買的英軍司令約翰·克安尼爵士指揮。隨軍的商販、仆人、後勤人員多達3.8萬人。彼時英國人回憶:

(英屬)印度軍隊的供應系統來自一個龐大的、由許多商鋪組成的流動城市,這些商鋪都是靠人背馬馱地跟著軍隊……各團的商人和經紀人給士兵們提供主食;在市集上修理鞋子和各種裝備。許多必需品,不管合法與不合法,除了作戰物資和裝備以外,都可以從跟隨軍隊的小商小販那裏買到……那些管理店鋪、安置帳篷等的大量隨營人員,使衛生問題難以控制。所以,當霍亂一來,就席卷了所有營地。

舒佳的雇傭軍有6000人,包括臨時征集的6個步兵營、2個非正規騎兵團和一支馬馱炮兵隊,人員組成包括廓爾喀人、印度人和旁遮普的穆斯林,由英國軍官指揮。1839年4月,從印度開來的遠征大軍經長途跋涉到達基達,而後越過霍賈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阿富汗巴拉克紮伊王朝的軍隊只有1.5萬人,裝備落後,無力抵擋英軍進攻。即便如此,俾路支人、卡卡耳人和阿查克查伊人等部族還是展開了遊擊襲擾,造成了英軍的供應困難和牲畜損失。一路上,動輒幾十公裏的巖石和砂石磨破了英軍運輸牲口的蹄子,弄得皮爛肉綻;稀疏的草地和被沿途倒斃的駱駝給汙染的水,引起了許多疾病,炮隊馱馬和駱駝傷亡嚴重。但英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占領坎大哈,進逼喀布爾。在艾哈邁德陵墓旁的清真寺裏,舒佳加冕為阿富汗國王。

7月21日,英軍進軍加茲尼,爆發了激烈戰鬥。由於馱馬損失和對前景估計樂觀,英軍將大部分火炮留在了坎大哈,輕裝前進。等到抵達加茲尼,英軍才發現加茲尼城墻高達70尺,且有很深的護城河環繞,如無火炮,難以攻克。由於供應已經匱乏,必須保護補給線,克安尼爵士拒絕了繞過加茲尼、直取喀布爾的建議,下令攻城。

有當地被收買的阿富汗奸細提供了一條寶貴的情報——雖然加茲尼大多數城門已經被堵塞,但通往喀布爾方向的城門依然敞開,據說是留作城內守軍的出擊口。孟加拉工程兵亨利·杜倫德中尉奉命帶領爆破隊去炸開這座城門。英國的資料如此敘述:

晨星高掛在蒼穹,拂曉前的第一道紅光正透出地平線,這時爆破隊就踏上了他們的征途。他們在萬籟俱寂中,由工程兵杜倫德率領著,推進到工事的一百五十碼之內,突然城墻上問起口令。一聲槍響,一聲大叫,說明爆破隊被發現了。守軍立即進入警戒狀態;他們的火槍手從防衛物後面飛快地射擊,而一道道藍光突然發自城垛頂端,把通往城門的過道照得雪亮。雖然,只要從橫在橋邊,離橋僅有手槍射程二分之一距離的低矮的外部堡壘發出一陣掃射,就會把工程兵和他們的人員全部消滅掉,但是,說來奇怪,城垛的每一個口子都在射擊,而他們過橋時卻並未被那個低矮堡壘中射出的哪怕一粒子彈射中。工程兵皮特和十三團的一小隊人守在這個堡壘的出擊口,準備擊退劍手的任何突擊。沒有受到那個低矮堡壘的一劍擊,一粒子彈,城垛的密集火力也沒有使一個人員遭到傷亡,杜倫德終於到達城門口。在放下裝有引線頭的第一袋炸藥之後,人們一個接一個地緊擦著城墻角邊,排成單行上來,放下他們的炸藥,然後有如來時一樣向後撤退。這一切都是在工程兵麥克裏奧德親眼看著和照管之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