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英戰爭

1.殖民的時代

阿富汗分裂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爾、白沙瓦和克什米爾等獨立的君主國,進入了紛亂的內戰時期。信德和俾路支完全斷絕了同阿富汗的關系,錫克人占據了旁遮普,北方的布哈拉汗國越過阿姆河將巴爾赫據為己有,曾輝煌一時的杜蘭尼王朝就這樣崩潰了。一如馬克思1857年在《對波斯的戰爭》中所說:

在1747年納迪爾死後波斯處於一片混亂時,產生了艾哈邁德·杜蘭尼領導的獨立的阿富汗王國……這個拼湊得極不牢固的王國在它的創建人死後就瓦解了;它又重新分裂為原來的各個組成部分,即獨立的、各有其自己首領的、互相之間幹戈不息的阿富汗部族,這些部族只有在必須共同對付波斯的場合下才不得不聯合起來。

西方史學家亦有言:

阿富汗王國的歷史,就是一系列變革的歷史。這個國家很少能不動幹戈而得到休養生息——刀劍很少閑放在劍鞘中。

1835年,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內戰中獲勝。他以喀布爾為基地,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國家,成為阿富汗新國王。輝煌而痛苦的杜蘭尼王朝已經是歷史名詞,一個新的王朝——巴拉克宰王朝即將崛起。1837年,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喀布爾加冕,並沒有按照傳統采用“沙”(意即“國王”)的稱號,而是自稱“埃米爾·烏米·穆米寧”(意即“信士們的領袖”),或稱“大埃米爾”。

此時,歐洲人來了。正當多斯特·穆罕默德雄心勃勃準備恢復光榮的阿富汗王國之際,英國和俄國同時開始了從南北兩端向阿富汗的滲透。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正是多年來阿富汗王國對印度的入侵和自身的內亂,使得英國有了這種機會。英國人早在1600年就開始進入印度,建立起東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雖然經過英法七年戰爭擊敗了法國人,但英國在印度的地位並不鞏固,印度大片土地仍保留在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公手中。艾哈邁德對印度的反復入侵,馬拉塔人的衰落,為英國掃清了障礙。英國國會相繼通過《調整法》和《印度法》,規定統治印度的最高權威是英國政府而不是東印度公司,英國人的力量陡然增強。韋爾斯利侯爵任印度總督期間,英國在印度迅速擴張。印度南方和莫臥兒帝國都城德裏落入英國之手,中部各土邦被英國采取分化政策各個擊破,隨後英國用武力取得對印度西北部的統治,離完全控制印度只剩一步之遙。對於英國而言,彼時正是奪取阿富汗這個事關亞洲命運的十字路口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征服阿富汗,可以北擊俄國柔軟的西伯利亞腹地,東進中國礦產豐富的新疆,西鉗占有地利優勢的波斯高原,還可以一馬平川殺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半島和未來的巴爾幹火藥桶。

與此同時,阿富汗北方的俄國正值它擴張最瘋狂的時期。因為地理和氣候的原因,俄羅斯帝國自始至終都在尋找向南通往不凍大洋的出海口。1546年的莫斯科公國僅僅只有24萬平方公裏,而到了20世紀初,俄國竟然通過吞並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黑海沿岸地區、遠東地區和烏克蘭,將領土擴大了整整100倍,達到了驚人的2400萬平方公裏。1775年,在俄土戰爭中取得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勝利後,俄國又把目光轉向南方,目標正是曾經輝煌過的波斯帝國及其歷史的附屬地阿富汗。從1804—1828年,俄國處心積慮,擊垮了波斯,迫使波斯簽訂了奇恥大辱的《土庫曼恰依和約》。此後一個多世紀,來自北方的威脅如同泰山壓頂,壓迫了波斯150年。現在,俄國和英國同時瞄準了亞歷山大、成吉思汗和帖木兒都曾到過的亞洲十字路口——阿富汗。

多斯特·穆罕默德直接的威脅,來自強大起來的錫克人。1833年2月,英國人庇護下的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前國王舒佳,爭取到了錫克人的支持,又開始了復辟的努力。1834年,舒佳率2萬多錫克軍隊翻山進入阿富汗,包圍坎大哈。多斯特·穆罕默德寫信給英國政治代表克勞德·華德,詢問舒佳是否受到英國的支持。華德答復說,英國贊賞舒佳的努力,但無意積極幹預。多斯特·穆罕默德得知這一消息,馬上出兵痛擊舒佳。生性懦弱的舒佳躲在安全的地方遠遠觀戰,不僅沒有帶隊發起最後的沖鋒,反而驚惶萬狀地從戰場上逃跑了,把勝利送給了多斯特·穆罕默德。

1837—1838年是阿富汗對外交往的多事之秋,英國人、俄國人、波斯人、錫克人全部走上前台,在白沙瓦和赫拉特展開了錯綜復雜的活動。恰逢新的英屬印度總督奧克蘭勛爵上任,多斯特·穆罕默德得到消息,給奧克蘭勛爵寫去賀信,在信中向英國人控訴了錫克人的侵略。多斯特·穆罕默德提出,應該以印度河作為界河;為了換取這個讓步,他答應放棄阿富汗對克什米爾的權力,將其讓給錫克人。奧克蘭勛爵的回答卻是,英國政府的慣例是不幹涉其他獨立國家的事務,但他要求多斯特·穆罕默德將被錫克人侵占的原杜蘭尼王朝領地白沙瓦的合法統治權交給自己的敵人。他還表示,打算派某些紳士來阿富汗宮廷商討商業問題。多斯特·穆罕默德意識到,英國人拒絕了自己的要求,阿富汗必須從俄國和波斯尋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