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色山國(第3/4頁)

亞歷山大以包括阿富汗在內的巴克特裏亞地區為中心,北征粟特,南伐印度,戰火始終不息。亞歷山大繼續推行自己“世界帝國”的理念,規定在自己的宮廷中采取波斯禮儀,行跪拜禮;他本人身著波斯的紫袍與王冠,將自己打扮成波斯皇帝的模樣。戰爭形式的東西方交流逐漸被“入鄉隨俗”的文化交流所代替。公元前328年冬天,亞歷山大通過半希臘半波斯的儀式,同巴克特裏亞貴族奧克夏特的女兒羅克珊娜結婚。“羅克珊娜”意即“光明”,關於這次婚事至今在阿富汗流行著許多傳說,很多阿富汗人仍喜歡給女孩起名為“羅克珊娜”。亞歷山大按照馬其頓的風俗,在結婚儀式上用劍切一塊麥餅,同羅克珊娜各吃一口,東西方文化的交匯於此堪為鑒證。

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巴克特裏亞地區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即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條支”)。後世史家對王國的開創者塞琉古評價甚高,如阿裏安即曾說:“在亞歷山大之後所有繼承王權的人當中,唯有塞琉古成為最偉大的國王。他是最有王者之心的人,統治著亞歷山大之後最廣大的國土。”塞琉古還曾率軍越過興都庫什山,進攻印度的孔雀王朝。極盛時期,塞琉古王國的疆域從地中海擴大到印度。孔雀王朝的一代名王阿育王也曾攻入阿富汗,在阿富汗境內留下了傳播佛法、宣揚佛教的石柱敕銘。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希臘化王國,塞琉古王國控制著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同時獲取印度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不斷充實自己的經濟。貿易的興旺,成為溝通東西方交往的新動力。

大約公元前250年,位於阿姆河(即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烏滸水”)與興都庫什山間的巴克特裏亞地區發生了一件大事,總督狄奧多德脫離塞琉古王國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裏亞王國。這個巴克特裏亞王國,便是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大夏”和“吐火羅”。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巴克特裏亞王國達到最強盛,曾擴張至印度。希臘、波斯、印度和中國四大文明,正是通過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交匯於巴克特裏亞這片得天獨厚的土地。東西方的商人經過巴克特裏亞,溝通了愛琴海、兩河流域、波斯、印度、中國與西伯利亞的商路,讓世界文化得以交融。西方學者有言:“如果說歐洲的思想是通過巴克特裏亞傳到遠東的,那麽亞洲的觀念也是通過這裏和同樣的渠道傳到歐洲的。”異邦人盛傳,這裏遍地黃金。可惜,巴克特裏亞後來因內亂而慢慢轉向衰落。

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正是中國的西漢王朝前期。原居住在中國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即西方人所稱的“斯基泰人”)被匈奴所擊敗,只能西遷至阿姆河領域。公元前140—130年左右,大月氏征服了阿富汗地區,將巴克特裏亞王國逐向南方。等到中國的東漢時期,大月氏分為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公元1世紀,貴霜統一諸部,建立起強大的貴霜帝國。帝國的極盛時期版圖一度西起鹹海,東至帕米爾高原(即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阿富汗地區幾乎位於貴霜帝國版圖的中央。值得一提的是,貴霜帝國尊崇大乘佛教。1—2世紀是東西方絲綢之路最活躍的時期之一,貴霜帝國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一時繁盛。絲綢之路的傳統路線是通過波斯(即中國古代史籍中所稱的“安息”)到赫拉特,再一路向南。由於安息國王心懷敵意,阻斷絲綢之路的貿易,貴霜帝國打通了從巴克特裏亞通往印度河三角洲的商路;商品由印度出海,經海上的絲綢之路通向阿拉伯,穿越紅海,由埃及進入歐洲。

盡管創造了犍陀羅藝術的輝煌成就,3世紀之後,貴霜帝國還是陷入衰落,分裂為若幹小國。5世紀上半葉,這些分裂的小國終於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人所滅。懨噠是遊牧民族,原居於中國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一度臣屬於柔然,羅馬人稱之為“白匈奴”。5世紀初,懨噠人西遷,以後相繼征服中國的伊犁河流域、中亞的河中地區(即阿姆河、錫爾河中間地區)、阿富汗地區和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薩珊波斯,成為一個令人生畏的強國。懨噠的統治中心就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內。值得一提的是,懨噠重新尊崇祆教。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道,懨噠王摩醯邏矩羅極力排斥佛教:“乘其戰勝之威,西討健馱邏國,潛兵伏甲,遂殺其王,國族大臣,誅鋤殄滅。毀窣堵波,廢僧伽藍,凡一千六百所。”阿富汗的佛教因而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犍陀羅藝術的輝煌再也沒能恢復。

中國古代的史書中記載,懨噠人是勇敢的戰士,風俗與突厥人十分相似。《洛陽伽藍記》稱,懨噠人“王者錦衣,坐金床”。出土的錢幣也顯示,懨噠人的統治者穿著富麗華美的服飾,其發飾和復雜的頭飾酷似薩珊波斯國王閱兵時的裝束。《北史·西域傳》卻又記載了懨噠人保留原始遺風的一面:“兄弟共一妻,夫無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數,更加角帽焉。”《梁書·滑國傳》記載,這種角帽“刻木為角,長六尺,以金銀飾之”。由此可見,懨噠人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對金銀頗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