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色山國(第2/4頁)

興都庫什山脈決定了阿富汗的地理和氣候,決定了古代阿富汗人的生存方式。阿富汗雖屬於亞熱帶,但遠離海洋,海拔又高,因而屬於標準的大陸性氣候。這裏夏天異常炎熱,冬天極度寒冷,晝夜溫差變化劇烈。阿富汗每年7月前後最熱,平均氣溫為25—30度;1月前後最冷,氣溫在0—5度。這裏空氣幹燥,5—9月為旱季,10—4月為雨季,但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阿富汗的旱季降雨量極為稀少,像坎大哈、赫拉特之類的地方夏秋兩季根本無雨。不過,阿富汗春秋季節的氣候較好,尤其是夜晚。即使在最熱的季節,伴隨落日余暉而來的往往也是涼爽之夜。在賈拉拉巴德,盡管夏季難熬,冬季卻是溫暖的。另外,在阿富汗的西部山區,每年6—9月多刮大風。刮風時,天空飛沙走石,地面酷熱難當;每隔兩三天就要持續刮三四天大風,周而復始長達4個月之久。人們稱它為“一百二十日風”,又名“阿富汗熱風”。

如此氣候之下,阿富汗人以畜牧和農耕艱辛度日。耕地只占全國土地的0.2%,古代定居的居民大多集中在坎大哈、賈拉拉巴德和赫拉特的綠洲,牧民則每年做一次長距離的遷徙,夏季帶著畜群向北移動,冬季再回南方。如果去今天的阿富汗,只要進入山區,就會看到在那貧瘠的山谷中到處都種植著亙古罪惡之花——罌粟。雖然毒品浸染了阿富汗遍布礪石的土地,讓阿富汗人生來就要苦苦掙紮在生存線上,但阿富汗仍然有上天賦予它的資源——阿富汗有世界上最大的未開采綜合性礦藏資源,目前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煤、鹽、鉻、鐵、銅、雲母及綠寶石等,僅探明的天然氣就有10.6萬億立方米。阿富汗可能擁有世界上蘊藏量最豐富的銅礦,全球第五大鐵礦脈以及儲量4億噸的煤礦。此外,阿富汗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資源,那就是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

在俄國沙皇彼得大帝看來,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堡和印度。“不管誰在那裏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彼得大帝說,“當俄國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彼得大帝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俄羅斯帝國南下的三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就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人們翻開地圖就會發現,在這三條路線中,經阿富汗這條通道為最近。

彼得大帝的話無異於告訴世人——誰控制了阿富汗,誰就邁出了控制世界的第一步。所以,19世紀的英屬印度總督寇松勛爵為阿富汗取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綽號,他說阿富汗是一杯亞洲的“雞尾酒”,常常會引來很多國家的“攪和”。

最早的阿富汗人來自何方已不可考,阿富汗的歷史則可上溯到古老的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的開創者居魯士大帝遠征中亞,阿富汗地區被並入波斯帝國版圖。居魯士以波斯高原西南部的小邦起兵,歷經多年征戰,擊敗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三大強國,統一從中東到中亞大部,建立起從印度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如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居魯士親自降服了(亞洲的)上半部地區,征服了每一個國家,不讓一個逃脫。”彼時,阿富汗地區作為波斯帝國統治的東部重要地區,是帝國通向中亞和印度的橋梁。赫拉特、錫斯坦、喀布爾、坎大哈和賈拉拉巴德等地,都是阿富汗土地上波斯帝國的重要城市。

波斯帝國統治著人種繁多的東西方臣民,因此阿富汗的居民不僅要和波斯人、米底人交往,而且要跟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以及小亞細亞的居民進行交往。阿富汗在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變遷,是接受了古老的祆教(即“拜火教”或“瑣羅亞斯德教”)。這種波斯帝國的國教從波斯傳入阿富汗,再經阿富汗傳入中亞,直至從中亞傳入中國,成為除佛教之外傳入中國最早的西域宗教。

幾百年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橫掃歐亞大陸,阿富汗地區在這場遠征中又成了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大帝堪稱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古希臘史學家阿裏安曾說:“就我自己來說,我想,在那個時候,沒有一個種族、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單獨的人,不接觸亞歷山大的名字和名聲的。為了這個理由,我覺得,一個英雄,與普通人截然不同,沒有神的委托,是絕不會降生到人間的。”亞歷山大心懷常人無法想象的執著,征服了當時西方人已知的幾乎整個世界。他在征服阿富汗時,相繼修建了三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城是這位偉大征服者“世界帝國”思想的產物,亞歷山大力圖將東西方所有臣民都統一為一個民族,於是在他的遠征軍後面就出現了兩種文化交往的景象:一種是希臘人和腓尼基人組成的商隊,其中許多人在阿富汗定居下來,與當地人通婚;另一種便是新的城市在商道上拔地而起,戰略和商業意義兼而有之。亞歷山大由此控制了貫通歐亞的古代商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