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時事如棋局局新(第4/15頁)

松岡要選擇跟著德國,毫無疑問就是要與美國為敵。近衛覺得這種想法和做法簡直太傻了:德國人吃饅頭,我們幫他燒火?

在政府內部出現嚴重意見分歧的同時,軍部內部“北進派”和“南進派”之間的爭論也又一次加劇。

“北進派”采取類似於松岡的立場,主張不要管什麽中立條約不中立條約,蘇德開戰就意味著北方蘇聯力量的削弱,此時應該趁機北上,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以消除隱患。

“南進派”說蘇德開戰的確是一個機會,不過不是夾擊蘇聯的機會,而是能夠從蘇聯的沉重壓力下脫身的機會。

此時為了阻止日本繼續南下,美國已率先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英國和其他在南洋擁有殖民地的西方國家也緊隨其後,共同形成了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包圍。“南進派”認為,蘇德戰爭的突然爆發,讓蘇聯無暇分身,日本正好可以大膽南進,以便從東南亞取得石油、鋼鐵等戰爭物資,打破外界的經濟封鎖。

“南進派”在日本海陸軍尤其海軍中占據了上風。各方一致同意加快南進步伐,由越南北部開始入侵越南南部。盡管知道美國人對此會不高興,但是他們認為,打仗是打仗,談判是談判,不會對日美談判有任何影響。

6月24日,日軍大本營綜合各方意見,發布了由陸海軍共同擬訂的“帝國國策綱要”。“綱要”主要堅持“南進”,但也沒有放棄“北進”,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是,日本想用更討巧更投機的辦法來實施“北進”。

松岡和“北進派”說要與德國相呼應,立刻參加對蘇作戰。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好像柿子還是澀的就要打下來吃,因此稱作“澀柿主義”。

澀了的柿子好吃嗎?當然不會好吃。“綱要”就此提出,不如坐山觀虎鬥,在德國打得蘇聯無力招架時再發動對蘇的致命一擊。

與“澀柿主義”的喻意相比,這就好像等待柿子成熟以後自動掉下來再吃一樣,所以命名為“熟柿主義”。

關特演

柿子何時成熟得有一個客觀標準。6月26日,參謀本部制定出了對蘇戰爭的開戰原則:估計到8月上中旬,由於德蘇戰爭的牽制,蘇聯在遠東的地面部隊會削減一半,空軍以及其他特種作戰部隊可望削減三分之一,這樣,到9月上旬,即可對蘇聯動用武力。

在參謀本部內,對蘇作戰最積極的是作戰部。他們進行了一項測算,經過測算,發現關東軍屆時至少要擴充到二十個至二十五個師團,才可以對蘇聯遠東紅軍保持兩倍的戰鬥力優勢。

調集這麽多部隊到中國東北,需要進行大規模動員和運輸,沒個六七十天的時間進行準備是不現實的。基於這個理由,作戰部主張從“國策綱要”發表之日起,就對擬調部隊進行動員和集中運輸。

然而這只是作戰部一廂情願的想法。陸軍省的一些官員仍然反對擴充關東軍,這些人堅持徹底的“熟柿主義”,也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到親眼看著老毛子疲軟下去的那一刻,一個兵都不能輕動。

要動員部隊,就無法繞開陸軍省,尤其是陸軍省裏負責基本動員的軍事課。由於德國政府已兩次要求日本夾攻蘇聯,作戰部長田中新一開始顯得有些急不可耐。6月29日,他叫來陸軍省軍事課長真田稂一,對真田大聲嚷道:“馬上實施真正的動員!”喊聲之大,連隔壁房間裏的人都能聽見。

田中以為他的威風很大,氣勢很足,可人家真田也不是吃素的:你兇是吧?我不睬你,看你怎麽去動員。

真田的強硬態度不是沒有道理。德軍雖然趁蘇聯不備,得以迅速殲滅對方的防衛軍,以怒濤洶湧之勢突入蘇聯境內,但還不足以形成完全的壓倒性優勢,離判定勝負的階段更是相距甚遠。

另外一個出乎意料的情況是,自蘇德開戰以來,蘇聯遠東部隊一直沒有向西線進行大量調動。截至6月28日,一共只調動了十幾個飛行中隊、一個機甲軍和三個狙擊師。

除了陸軍省,從海軍、政府到天皇,在對蘇作戰上也都不是很熱衷,眼前的這些數據更強化了他們的這一認識。在7月2日召開的禦前會議上,天皇決定進攻越南南部,為此“不惜對英美一戰”,對德蘇戰爭則采取不介入的方針。

首相近衛一度非常害怕“北進派”的主張,會議開完他倒松了口氣,說:“因為7月2日的決定,對北方已經不擔心了。”

與軍部只將美日談判當成一種手段不同,近衛內心是希望談判能成功的。他還很天真地認為,只要談判取得成功,軍部方面他自有辦法進行控制。

禦前會議在肯定南進的同時,為了安撫“北進派”,又特地做出了一個補充決定:“北方問題在適當時機給予解決。”這實際上就是給“熟柿主義”留下了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