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反其道而行之

華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同屬於蘇聯最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將領。在蘇德戰爭中,華西列夫斯基曾策劃並指揮了許多漂亮仗,不過在那個階段以及之前的諾蒙坎戰役中,還是要數朱可夫更為耀眼一些,後者屬於舞台上的中心人物。

到了遠東戰役,聚光燈也該打到華西列夫斯基身上了。這位優秀的幕僚長除了對作戰計劃進行精心謀劃外,還決定在遠東打一場閃電戰。

日軍所受的主要是攻擊訓練,日軍條令中明確規定,進攻是戰鬥行動的基本類型。不過當他們被迫進入防禦時,士兵頑強堅定的作戰意志和不一般的單兵作戰能力卻在戰爭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到太平洋戰爭後期,美軍在爭奪關島、沖繩島等島嶼的過程中可謂傷透了腦筋。現在蘇軍也面臨著同樣的局面,你就算它關東軍只有八個半師團的實際戰鬥力,但若能依托堅固工事死守,整件事也會變得相當麻煩。

華西列夫斯基采用閃電戰的打法,就是要利用其奇襲和快襲的特點,在短時間內迅速打破敵方的持久防禦,以避免與關東軍陷入長久的對峙和消耗。

保密

閃電戰的鼻祖是德國,但其實在以往的戰史中,日本發動突襲的例子也並不鮮見。當年日俄戰爭中對俄國開戰是這樣,後來偷襲珍珠港更是如此。

不管德國還是日本,實施行動前都在政治和外交上打過煙幕彈。蘇聯同樣具備這些條件,比如一直以來,蘇聯表面上都對美日太平洋戰爭持中立態度,又比如,斯大林還沒有在《波茨坦宣言》上簽字。

當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包得住——你總不可能讓西伯利亞鐵路停下來,而蘇聯遠東軍實力飛速增長的數據也無法完全遮掩。日本人既不聾也不瞎,肯定能從中得出日蘇戰爭不可避免這一結論。由此看來,蘇軍要達成閃電戰的突然性似乎非常困難。

華西列夫斯基堅持要打閃電戰,依據的還是蘇德戰爭的例子:當時蘇聯也不是沒有預料到會與德國人打起來,而且還做了戰爭準備,可是當德軍發動閃電戰時,蘇軍仍然感到措手不及。

玄機其實就在具體進攻時間的無法確定上。你一定要讓對方相信,進攻他的時間是將來而不是現在,現在太平無事……

在開戰前的那段日子裏,蘇聯遠東軍照常在日軍能觀察到的地方割曬幹草,軍官照常療養、休假,甚至於邊境地帶的居民也沒有被內遷,總之關東軍眼前所呈現出完全是一幅寧靜和諧的畫面。

華西列夫斯基還煞有介事地制訂了一份7、8、9月的軍事訓練計劃,然後讓人廣為散發,有意泄露給日軍諜報人員。

在欺騙對方的同時,對自身的準備過程也進行了嚴格保密。華西列夫斯基專門制定了部隊變更部署的特別規定,要求所屬部隊的指揮官對任何人都不得泄露軍事行動的開始時間。

運到遠東進行儲備的軍需物資,是日本參謀本部推斷戰爭何時開始的一個重要依據。應蘇聯的要求,美國為蘇聯遠東軍提供了一定數量的燃料、糧食和汽車,它們直接從蘇聯在太平洋的港口運抵遠東。這部分物資大大縮小了從蘇聯中心地區運輸物資的時間和數量,當然也很容易讓日本人判斷不準遠東儲備品的實數。

華西列夫斯基很清楚這一點,他特地采用了非尋常的辦法來集中和儲備物資,從而使得日方只能把所有的決策依據都集中在西伯利亞交通幹線。

西伯利亞畢竟只有一條鐵路,就算是晝夜不停,其向遠東提供物資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參謀本部算來算去,所有軍需物資要儲備就緒也得是秋天的事了,無怪乎他們會把戰爭開始的時間判斷為秋天。

指揮人員及作戰計劃同樣是保密的關鍵步驟。包括華西列夫斯基在內,參加指揮遠東戰役的幾位蘇軍元帥全都奉令取下了元帥肩章。華西列夫斯基搖身一變,成了“瓦西裏耶夫上將”,他的委任文書上寫的也不是“遠東蘇軍總司令”,而是“副國防人民委員”。

郵票上的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華西列夫斯基歷任蘇軍總參謀長、遠東軍總司令,在他任職期間,幾乎經歷了蘇德戰爭中的所有重大戰役。

除遠東蘇軍總司令部外,在方面軍範圍內,只有方面軍司令員、軍事委員(即原來的政委)、參謀長和作戰處長才被允許參加全部戰役計劃的擬制。到各兵種、各勤務部門,即便是最高指揮員也僅能參加所負責部分計劃的擬制,而不能了解方面軍的全部任務。

方面軍對集團軍下達命令需要通過書面指令,但接到書面指令的人員被嚴格限制於集團軍司令員本人,後者接令後,再以親自口述的方式對集團軍發號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