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時事如棋局局新

九一八事變後,圍繞未來戰局如何發展,日本軍方內部曾產生兩種不同的意見,即“南進派”和“北進派”。

“南進派”主張抓緊時機向南發展,先占領中國海岸線,進而控制南洋諸島嶼。七七事變以及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可以說正合了此輩的心意。

與“南進派”重視南方不同,“北進派”更關注北方。這一派認為蘇聯才是真正的肘腋之患,所以應該趁蘇聯國力還不夠強大的時候,早點發動進攻,這樣才能保證偽滿這一“帝國生命線”的安全和穩定。

作為對蘇聯的兩次較大規模的武力試探,張鼓峰和諾蒙坎兩役著實吊足了“北進派”的胃口。可是正所謂“人有百巧,天有千變”,兩次戰役都輸了,而且輸得一個比一個慘。尤其是諾蒙坎戰役,關東軍主力居然被老毛子揍得滿地找牙,都不知道該找誰說理去。

原來蘇聯的國力不是還不夠強大,而是已經很強大。蘇聯紅軍也決非當年的俄軍可比,若是貿貿然上去找碴兒,那就是老鼠鉆進貓兒的窩——完全不顧死活了。

諾蒙坎戰役期間,關東軍司令部正以“北邊振興計劃”為名,在中蘇邊境的八個省(按當時的區域劃分)內大興土木,擴建軍事設施。經歷這次戰役後,他們開始意識到光是加強戰備還不濟事,最重要的是得擴充兵力。

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廣義上,“朝鮮軍”的兩個師團也可以被看成是關東軍的一部分,不過事實上,關東軍的直轄師團只有第七師團、第二十三師團。在諾蒙坎戰役中,參謀本部曾想把第五師團調撥給關東軍,但關東軍司令部死要面子,硬是給拒絕了,結果到兵力不足時,只得從國境守備隊裏臨時抽調。事後,這便被他們視為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簡而言之,關東軍的這幫人並不認為在諾蒙坎打不過蘇軍,是因為技戰術或者武器、情報、後勤等環節出了問題。說一千道一萬,還是兵不夠多,才讓老毛子鉆了空子。

可是擴軍並不容易。七七事變之初,陸軍大臣杉山元曾信誓旦旦地向天皇裕仁保證,說兩個月就可以結束侵華戰事,但事與願違,戰事持續兩年也沒能看到頭。關內侵華日軍由此深陷泥潭,這個時候如果要把部隊抽出來給關東軍,必須得有一個能說服得了人的理由才行。

理由是什麽,難道是諾蒙坎戰役末期,關東軍那忙忙如漏網之魚,急急似脫扣之兔的窘迫之態?

說出來都嫌丟人,還是不說吧。正好這個時候,日蘇關系又出現了緩和跡象,關東軍的擴軍計劃更加難以啟齒。

想當初,日本一心想和德國軍事結盟,不料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德國反而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曾是諾蒙坎戰役期間,最令日本人大跌眼鏡且痛心不已的一件事。

可也正是在德蘇締約之後,蘇聯對日本表現出了很不一樣的姿態。別的不論,單是蘇軍在諾蒙坎戰役中手下留情,網開一面的做法,就已經夠讓人浮想聯翩了。

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德蘇締約,並不表明它們之間存在著真正的信任關系,更多的只是相互利用。斯大林要暫時蟄伏,等待撈下面一票,所以既不想與德國為敵,也不打算跟日本對耗。至於希特勒,在不相信日本有力量抗衡蘇聯的情況下,表面上與蘇聯交好,則可以讓他在東方獲得安全保障,從而全力對付西歐諸國。

果不其然,在解除對蘇聯的後顧之憂後,希特勒隨即在西方展開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閃電戰。1939年9月,就在諾蒙坎戰役即將收官之際,德國突然攻下波蘭,英法不得不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搞定了波蘭,德國就像一只既狡黠又兇殘的猛獸,先是靜伏片刻,接著再次一躍而上,並很快席卷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各國,所取得的戰績遠遠超過了預訂計劃和外界的想象。

當占有絕對優勢的德國陸軍磨刀霍霍,盤踞於英倫三島對岸時,他們要實現占領英國本土的目標,看起來也不過僅僅是個時間問題。希特勒向全世界宣布:“最後的勝利屬於德國!”

德軍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波蘭。這是波蘭戰役中正在向前推進的德軍坦克部隊。

知道德軍厲害,沒想到這麽厲害。日本人在震驚和羨慕之余,忽然擔心起來:如果最後勝利真的屬於德國,那麽英國在東方的殖民地怎麽辦?荷蘭、法國的殖民地一旦落到德國手裏,又該如何處置?

這些東方殖民地當然還在英、荷、法的實際控制之下,可是在日本人想來,既然荷、法已經完蛋,英國注定要完蛋,那麽接盤的就應該是他們日本,而不是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