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時事如棋局局新(第2/15頁)

其實這時的德國自己也沒有完勝英國的信心,正處於騎虎難下的尷尬之中,更不可能分出力量到東南亞來攻城略地。過去,希特勒的確瞧不上日本的軍事實力,然而現在這種局面,卻是誰上來搭把手都是好的。再退一步說,日軍總不至於比意大利的軍隊更不濟吧?

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主動告訴原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浩:“英帝國的崩潰已經指日可待,日本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面對“南進”的誘惑以及德國拋來的橄欖枝,當政的米內內閣最初並不為之所動。已調任日本駐英大使的重光葵認為,德國雖然在歐洲大陸保持著優勢,但英國卻在海上占有優勢,且在空中防衛上也有充分準備,這使英國起碼能夠在對德作戰中保持不敗地位。

更重要的是,英美兩國不論在精神還是利害關系上都步調一致,某種程度上,英國的滅亡就意味著美國的滅亡,所以美國絕不會見危不救。一旦英國得到美國的援助,英國還將由不敗地位轉向勝利地位。

重光葵的意見在米內內閣內部產生了很大共鳴,然而悲哀的是,在昭和時代的日本,能夠有能力左右一切的從來都是軍部,而軍部根本就不睬這一套。

在“南進派”的推動下,日本軍部決定從速和德、意締結同盟,並開始以一致的態度對米內內閣施加壓力直至促其垮台。

在昭和時代,倒閣並不困難,只要軍部翻臉即可。具體操作程序是這樣的:參謀次長澤田茂找到陸相畑俊六,向他出示了“總長宮殿下”(即參謀總長載仁親王)蓋的印章,告訴他要如何如何。然後畑俊六向內閣提出辭職,但不答應推薦繼任陸相。

沒有陸相,內閣就組不起來,米內內閣被迫總辭職。得到軍部擁護的近衛內閣隨後熱鬧登場,這是近衛文麿歷史上第二次組閣,所以又被稱為第二次近衛內閣。

提姻親如救火

近衛組閣時,德國已實際放棄了對英的登陸作戰。希特勒深知登陸作戰的意義,所以一再宣稱登陸作戰只是暫時延期,德軍要麽不登,一登英國佬傾刻瓦解。

知道日本人心裏想的和要的是什麽,德國政府更加強了對日本的遊說:“日本應利用這個形勢,向東南亞推進,進攻新加坡。在大英帝國崩潰之際,應該獲得充分瓜分英國的權利!”

從來是福不多時,禍由人作。德國的遊說讓日本心癢難耐,朝野之間到處籠罩著一股必須趕快行動,不要耽誤了上公共汽車的浮躁情緒。近衛之所以上台,本來就是為了滿足軍部的願望,盡快與德、意締約,再給這股大潮一推,自無懈怠之理。於是早在由近衛主持的組閣會上,就匆匆忙忙地制訂了締結三國同盟的草案。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在柏林正式簽署了同盟條約。對於三國同盟,天皇和元老派本來是反對的,但經過近衛的一番說黃道白,裕仁改變初衷,決定聽從內閣的意見。他為此還特別頒發詔書,表明今後日本將以三國同盟作為國策基礎。

日本與德、意結盟,一方面是要“獲得充分瓜分英國的權利”;另一方面也想通過已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德國,為進一步調整日蘇關系找到線索。因為德國不僅拍胸脯要斡旋日蘇關系,還曾大言不慚地吹噓說在三國同盟締結之後,有辦法把蘇聯也拉進來。

德國的牛皮讓日本人聽得十分舒服,特別是給軍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認為,以德國今日所向無敵的余威,肯定不難說服蘇聯。

可是在三國同盟成立之後,德國承諾的一切並沒有發生,蘇聯在對日關系上也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你不肯露個笑臉,發個火也好哇,起碼讓我們知道你的“互不侵犯”夥伴又跟我們搭上了,而且靠得更近。

也沒有!

在以往的外交問題上,蘇聯的表現經常是吵吵鬧鬧,一驚一乍。這次之所以一反常態,故作鎮靜,其原因是斯大林也有一個自己的小算盤。

蘇聯長期刺探日方情報,對於“南進派”和“北進派”的分歧再熟悉不過。對於蘇聯而言,“南進派”的主張肯定更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斯大林對三國同盟其實樂觀其成,他認為日本國內的“北守南進”論調將因此占到上風,從而促使日本更加積極地向南擴張。

如同斯大林所期冀的,日本確實在逐漸采取南進姿態,同時也在力求與蘇聯達成妥協,以便為南進政策的順利實施減除後顧之憂。

在近衛內閣裏,外相松岡洋右是個比首相近衛更引人注目的官員。此人名利心極強,有人評論說,松岡的行動已經跑到了軍部政策的前面,與其說他是軍部的傀儡,不如說他在驅使軍部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