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時事如棋局局新(第3/15頁)

正是松岡一手促成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此後他便開始跑蘇聯這條線。1941年3月下旬,松岡在訪歐途中經過莫斯科,借此機會與蘇聯洽商,提出簽訂一個與德蘇之間相仿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卻提議以中立條約代替互不侵犯條約,而且要價很高。

松岡一時覺得難以接受,便離開莫斯科去了柏林。他希望德國能夠從中斡旋,勸說蘇聯與自己簽約。不料德國不但不願意幫忙,還對日蘇締約表示極力反對。

當初德國為了把日本拉入三國同盟,才信口說了一番大話。其實希特勒根本不願意日蘇靠得過近,因為在他的計劃中,德國下一個要攻擊的對象不是英國,而恰恰就是蘇聯。

松岡狗咬尿脬空歡喜,怏怏地踏上了回國旅程。再次路過莫斯科時,他想想不甘心,於是又向蘇聯提出了簽約的要求。蘇聯仍堅持原議,即不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但可締結中立條約,條件是日本必須把在庫頁島獲得的石油、煤炭權益交給蘇聯。

常言道,提姻親如救火。松岡原先覺得要價高,是以為德國人還會替他斡旋。現在德國做了甩手掌櫃,他沒了後路,便反而覺得可以接受了。

1941年4月13日,日蘇雙方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簽訂了中立條約。按照條約規定,假如發生蘇德戰爭,日本必須保持中立,而如果爆發日美戰爭,則蘇聯也要保持中立。

在中立條約簽訂之前,斯大林已經得到了德國即將進攻蘇聯的情報,並已從遠東抽出一些兵力送到西部地區。毫無疑問,他最怕的就是在蘇德關系緊張的情況下被迫兩面作戰。這個時候,沒有什麽比松岡傻乎乎地投懷送抱,更令斯大林為之興奮了。

“日蘇中立條約”簽署現場,伏案簽字者為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其背後站立者為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立於斯大林左首)。該條約簽訂後的直接受害國是中國,中國從此失去了蘇聯的官方援助,進入了抗戰中最孤立無援、艱苦卓絕的階段。

在條約簽訂之後舉行的宴會上,斯大林對日本大使館海軍武官說:“這樣一來,日本就可以放心地向南面推進了吧。”接著,在松岡即將從莫斯科啟程回國的時候,他又突然出現在車站上為其送行,並且一邊擁抱松岡,一邊高興地說了一句:“我也是亞洲人!”

熟柿主義

時事如棋局局新,在松岡訪歐的階段,歐洲形勢已與三國同盟時期大為不同。

按照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規定,德國在巴爾幹方面只有經濟利益,沒有政治權力,但是自德國發動閃電戰後,巴爾幹各國都相繼加入德日意三國同盟,參加了所謂的軸心國陣營。

斯大林對巴爾幹也有想法,希特勒這麽做當然讓他難以容忍。為了抵制德國在巴爾幹的行動,蘇聯開始在蘇德邊境集結大軍,同時對巴爾幹的民族運動提供援助。

事實證明,巴爾幹這個“一戰的火藥桶”絕非浪得虛名。到1941年春,德蘇國境雙方兵馬雲集、大戰一觸即發的消息已經見諸報端。

斯大林雖然調兵遣將,做好了應戰的準備,不過他仰仗著與德國簽有互不侵犯條約,並不認為德國會說打就打。蘇聯間諜佐爾格曾用無線電向莫斯科發來絕密情報,告知“德軍即將發動進攻”,並斷定進攻時間在6月20日左右,但還是被斯大林給忽略了。

6月22日,在事先未提出任何外交要求或最後通牒的情況下,德國采取它最為得意的閃電戰方式,越過東部邊界,向蘇聯發動突然進攻,時間與佐爾格情報中所說的基本一致。

戰爭爆發時,松岡正在歌舞伎劇場舉行觀劇會,以歡迎到訪的汪精衛。聽到報告後,他立刻離開會場,進宮晉謁天皇。在報告蘇德開戰的消息後,他向天皇建議:“日本這時也許有必要與德國采取共同行動。”

松岡雖然促成了“日蘇中立條約”,但他與軍部一樣,相信德國能夠大勝,也因此主張日本應以三國同盟作為外交基礎。簡單點說,就是德國若跟蘇聯交好,那日本也犯不著得罪對方,而倘若德蘇幹架,則日本就要毫不猶豫地跟著德國人一道群毆老毛子。

天皇馬上召見首相近衛。近衛說松岡的建議只是他個人的私見,他的內閣仍然遵守中立條約,不會驟然卷入戰爭中去。天皇聽後這才松了口氣。

當初締結三國同盟時,近衛也是負責人和支持者,不過他不像松岡那樣把三國同盟看得那麽重,在他的概念中,締約僅僅是個手段而已——德國人要是講信用,真把日本當夥伴,為什麽進攻蘇聯前事先不知會一聲?

近衛和松岡的分歧,直接影響到了美日談判。當時美國已公開宣布歐洲及美國西海岸是美國國防的前線,英國本土是前哨戰,這實際上已把美國置於宣戰參戰的狀態。也因此,美國方面想通過談判使日本明確表態,即一旦美國參加歐洲戰爭,日本究竟站在哪一方,是中立還是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