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時事如棋局局新(第6/15頁)

松岡這樣回答,人家還敢不加以戒備嗎?至7月12日,遠東紅軍只調走了五個狙擊師和五個坦克旅。與蘇德戰爭爆發時的遠東兵力相比,前者只占百分之十七,後者只占三分之一。

“關特演”是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動員令的傳達一律禁止使用電報,連詞句都特意進行了改動,比如“補充召集”改成了“臨時召集”,“動員”改成了“臨時編組”。原先對於應征的士兵,都要舉行壯行會和送行會,現在也予以禁止。

日軍挖空心思保密,蘇軍則使盡手段解密。尤其是“關特演”之後,蘇聯加強了對日的情報偵察工作,不僅派往偽滿的地下情報人員顯著增加,而且軍用飛機的越境偵察活動也十分頻繁。從7月到年末,蘇聯飛機的越境偵察多達三十次,是上半年的兩倍。

在初步獲悉“關特演”的內幕之後,蘇聯遠東軍又在碉堡群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了反坦克設施。日軍坦克在諾蒙坎戰役的表現其實只是一般,但是因為蘇軍在西部前線吃足了德軍坦克的苦頭,導致對坦克戰特別敏感。如果不在遠東挖上幾道反坦克壕,設置上一些反坦克障礙物,他們自己心裏都覺得不踏實。

在第四次諾蒙坎戰役中,朱可夫曾選擇星期天發動“八月大攻勢”,並一舉擊垮了關東軍。為了防止關東軍如法炮制,一到星期天和節假日,蘇聯遠東軍地面部隊都要采取嚴密的警戒措施,空軍值班部隊則要進入一級戰備裝態,也就是飛行員直接在飛機駕駛室裏待命。

有如東京的夏雨

日本是一個感性的民族,島國的政治家們在思維上也往往自相矛盾,缺乏必要的邏輯性。7月2日的禦前會議就是一個典型,天皇和近衛一樣,本來都希望美日談判繼續進行並取得成功,但最後做出的南進決定卻是南轅北轍。

美國方面很快就獲悉了這些內容,他們立即斷定日本對談判毫無誠意,談判形勢由此極度惡化。

近衛沒有反思一下自己的政策是否需要做出改變或調整,他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松岡,認為正是松岡堅持要跟隨德國對蘇作戰,才惹怒了美國。

自第二次近衛內閣組成以來,松岡到處上躥下跳,使得內閣近乎已成為他一個人的活動舞台,這也使得身為首相的近衛十分不憤。

既然內閣已變成了“松岡內閣”,還要它何用?7月17日,近衛步米內之後塵,呈請內閣總辭職,用這種類似於自行斷腕的方式,將松岡摒出了局外。

這是近衛耍的一個政治小把戲,而且非常成功。7月18日,天皇再命近衛組閣,第三次近衛內閣成立。閣員大部分都未變動,除了倒黴的松岡,其外相一職被海軍大將豐田貞次郎所取代。

近衛讓豐田與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合作,共同負責美日談判,並由他自己親自進行指導。

一方面,近衛試圖以全新的姿態與美國談判;可是另一方面,進攻越南南部的政策不但未被取消,而且被毫不猶豫地付諸實施。7月25日,日本陸軍占領西貢,緊接著,海軍又占領了日俄戰爭期間俄國艦隊曾停泊的金蘭灣,並在附近修築了一座大型飛機場。

金蘭灣隔海與馬尼拉、新加坡相望,陸上與泰國相毗連。日軍在占領金蘭灣後,英美荷在南洋的殖民地已全部處於其進攻範圍之內。三國聞之既驚且怒,美日談判幾乎為之中斷。

日軍進入西貢。當時的西貢為法國維希政府所控制,是中國與外部世界接觸的最後一個地區。在被日軍占領之前,美國可從這裏向中國運送軍火、燃料及每月一萬噸的援助物資。

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英美特別是英國在戰略上比較被動,兩國在跟日本打交道時多少還有點哄著對方的意思。恰恰是蘇德戰爭改變了世界局勢,形成了英美蘇從東西兩面包圍德國的新格局。英美的負擔迅速減輕,它們在向蘇聯提供大規模援助的同時,對日本的態度也更加趨於強硬。

7月26日,美國宣布對日本實施凍結令,不僅凍結了日本商社在美國的資金,還停止了對日本的全部貿易,經濟制裁迅速上升為真正的經濟戰。

英國、荷蘭也采取了同樣的措施。英美荷毫不留情的經濟封鎖,使得日本海外貿易在日軍占領區之外完全失去了市場。

日本原來在美日談判中的主要訴求,是希望美國不要參加歐戰,這樣一來,其中心不得不集中在如何恢復美日經濟貿易之上。

南進不易,北進也沒有能夠啟動的苗頭。看上去占有絕對優勢的德軍在進展上遠沒有想象中那麽快,他們的閃電戰在蘇聯的斯摩棱斯克擱淺了,以至於到7月中旬以後,戰線已呈膠著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