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3/4頁)

至此,空前慘烈的碾莊圩圍殲戰徹底結束。從11月11日夜至22日夜,華野投入六個縱隊與黃百韜第七兵團的四個軍交鋒,在碾莊圩南北寬三公裏,東西長六公裏的狹小地帶,雙方匯聚了總計二十多萬的兵力整整廝殺了十一個晝夜……碾莊圩之戰的結果是,國民黨軍第七兵團近十二萬人在碾莊圩及周邊地區被殲。同樣,華野也付出了傷亡五萬七千三百多人的巨大代價。

大戰之後的碾莊圩,空中彌散著一股濃重的血腥味,嗆人的硝煙已將天空染成死寂的灰色。滿目焦土中,幾只烏鴉在上空盤旋,留下聲聲蒼涼的哀鳴,似乎在安撫眷戀家園的殤魂。

黃百韜第七兵團在碾莊圩被殲滅後,楊雲林率領的支前隊伍投入到戰場的清理工作中。首先接到的命令是配合華野戰士仔細搜索戰場的每一個角落,因為“大人物”黃百韜不見了,粟裕下令要求“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楊雲林帶領隊員們開始搜索時,楊全英向隨隊的李指導員提出自己的疑惑:“怎麽個‘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我們不認識黃百韜啊!”李指導員認為楊全英說得有道理,馬上向華野匯報此事。不久,黃百韜的照片發下來,一個支隊一張,大家輪番查看。李指導員指著照片說:“大家要記清楚黃百韜這個人的特點,冬瓜臉,眼睛不大,前頭頂頭發少,比較光,個子不大。大家不要只盯著當官的穿的衣服,他這個時候要想逃跑也許早就換上了普通士兵的服裝。”

每個人都睜大兩眼,希望自己能是第一個發現黃百韜的人。楊全英對另一個民工楊老四說:“你說俺要是先找到那個姓黃的,李指導員會不會給俺記個一等功?”楊老四說:“肯定會。那麽大個官在戰場上不見了,不知是跑了還是死了,解放軍肯定特想找到他。”

支前民工與華野戰士整整找了一天,沒有發現一點蛛絲馬跡。立功心切的楊全英連飯也顧不上吃,這個在參加支前以前連只雞都不敢殺的“男子漢”,先後在屍體堆裏扒拉找出了十幾個體貌相近者,但經過比對,均不是黃百韜本人。最後,氣得他跺起腳來:“王八蛋黃百韜,沒死時老子見不到你,死了咋也不讓老子見一面!”

黃百韜的屍體到底在哪裏?

楊廷宴後來輾轉逃回南京後,立即找到黃百韜的夫人柳碧雲,哭訴黃百韜自殺身亡的事情,柳碧雲哭著向蔣介石要人。蔣介石有感於黃百韜的忠誠,便派其副官帶人身著便衣,按照楊廷宴的描述找到村裏的老漢,循著記號挖出了黃百韜的屍體。他們想感謝那位幫助尋人的老漢,讓他到南京去享福,但老漢死活不肯,只同意讓自己的兒子跟著出去轉轉。黃百韜的副官用擔架擡著屍體,晝伏夜行,抵達蚌埠。在蚌埠,老漢的兒子看到國民黨士兵見到屍體紛紛讓道,心裏嘀咕死者肯定不是一般人。1948年12月8日,運載黃百韜屍體的火車抵達浦口,場面更令老漢的兒子震驚不已,月台上站滿了國民黨高級將領。經過打聽,老漢兒子方才知道死者原來就是鼎鼎大名的國民黨將軍、兵團司令黃百韜。後來,黃百韜夫人柳碧雲想讓他留在南京,要麽上學要麽工作,小夥說什麽也不同意,執意要回徐州。最後,柳碧雲只得塞給他一百大洋,派人把他送回村子才算了事。

出於安撫軍心和激勵士氣的需要,蔣介石對黃百韜這位“黨國忠臣”追贈二級上將,並將他的屍體下葬於南京玄武湖畔,上書“黃煥然之墓”。

如果僅以軍人標準來衡量的話,稱黃百韜為職業軍人的典範也許並不為過,可是作為抗戰中屢建功勛的將領,抗戰結束後卻死心塌地充當內戰馬前卒,最終成為蔣介石獨裁統治的犧牲品,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或許是考慮到黃百韜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黃煥然之墓”被保留至今。

黃百韜的故事到這裏本該結束,卻仍有下篇。1949年,柳碧雲帶著一雙兒女遷往台灣。八年之後,黃百韜之子黃效先在台灣犯下殺人焚屍的重罪。按照當時台灣的有關規定,其罪當斬。柳碧雲無奈拿出蔣介石授予黃百韜的那枚青天白日勛章求情,蔣介石“念其先父,勛績彪炳,承其嗣續,援予減刑”,由死刑改判無期徒刑,但作為懲罰,收回了那枚青天白日勛章。

碾莊圩殲滅戰打響以來,華野指揮部裏一片繁忙。幾位首長一直守在電話機旁,除了上廁所,誰也不願意離開。就這樣堅守了幾天幾夜後,他們個個熬得兩眼通紅,警衛員勸他們去休息,但沒有一個人離開作戰室。無奈之下,警衛員只得搬進兩張床,讓他們輪流睡上一會。

作為碾莊圩殲滅戰的最高指揮官,粟裕一天也沒有離開過指揮部。渴了,他就泡上一杯濃茶,既解渴又提神,困了,用冷水洗把臉。粟裕一直在作戰地圖前走來走去,緊張地思考、研究、判斷,然後不停地接電話和打電話。他就像一台機器一樣,雖然長時間的疲勞運轉使其滾燙發紅,但只要有電就一直不停地轉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