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帝國一角的繁榮性崩塌(第7/9頁)

從黃冊駁費這麽一個政策的產生、演變以及爭議過程,多少能窺到大明滅亡的原因。

不過想要搞清楚大明為啥滅亡,不用考察駁費這麽費勁,只要打開庫房看一看黃冊庫裏的情況,立刻便明白了。

一直以來,黃冊就是大明政治的一個晴雨表。黃冊本身的質量和數量,足以反映政治是否清明、國力是否上升、對基層的控制是否有效。

洪武和永樂兩位皇帝威權深重,又比較有追求,地方上不敢疏忽作弊,進呈的黃冊質量都特別好,尺寸整齊,字跡清楚,用料上乘。這一時期的黃冊,被稱為“銅版冊”,可見其過硬的質量。再加上後湖有一整套防火、防蟲、防潮的保存體制,保存百年幾無問題。

此後到了宣德一代,也都能夠大體凜遵祖制,小心攢造。從這一時期的後湖奏疏也能看到,地方上作弊的苗頭已經初步顯露,但不是很嚴重,駁回的黃冊很快能得到糾正。

但從宣德後期起,黃冊管理水準開始出現大幅滑坡。

正統皇帝登基當年的九月,有黃冊庫的官員上奏,表示庫房所存四十余萬本黃冊,多有蟲蛀浥爛,而且晾曬工匠多是老弱病殘,連識字的都很少,結果導致很多黃冊擺放錯了位置,找都找不到。

更麻煩的是,此時後湖之上的黃冊庫已經多達三百多間,一些洪武、永樂時期的老庫房開始朽爛,冊架也紛紛坍塌,必須修理了。

按照規矩,那些庫房由應天府的匠戶負責。他們幹這個算差役,義務勞動,沒有酬勞。但是在黃冊庫的柱子上,會刻上所有參與的工匠姓名。十年之內,如果庫房出現坍塌、漏雨、傾斜、柱梁蛀蝕等情況,工匠必須來免費修補。

不給錢,還得擔責任,可想而知其質量如何。

從正統之後,整個黃冊制度開始紊亂起來。地方上作弊的手段日益成熟,胡亂填寫,故意塗抹,造冊尺寸也不怎麽講究;後湖黃冊庫存管理更是亂七八糟,晾曬不利,搬運不謹,還任由鼠咬蟲蝕,黃冊損毀嚴重。

尤其是黃冊第一頁和最後一頁,要注明裏冊所在地址和編次格眼,匠夫在晾曬搬運時不怎麽當心,導致這兩頁最容易壞。一損壞,這本黃冊就等於廢了,因為根本不知道是哪縣哪鄉幾圖幾裏的,無法檢索。

到了弘治年間,這種情況越演越烈。弘治三年,朝廷做了一次清查,發現在庫黃冊七十九萬兩千九百本,有蟲蛀浥爛以及人為損壞痕跡的,竟高達六十四萬七千三百本,也就是說,八成黃冊都出問題了。更諷刺的是,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的黃冊,反而保存完好的比例最高,接下來的一代不如一代。

這麻煩可大了。

黃冊庫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保存原始記錄,給地方訴訟做參考,杜絕胥吏造假。現在原档幾乎被糟蹋完了,萬一地方上有爭議,想要來調档查閱,該怎麽辦?

果不其然,兩年之後,灤州知府潘齡上書朝廷,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一下子在朝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潘齡說灤州正在重新核查當地軍戶,因此申請進入後湖黃冊庫,抄錄所存直隸永平府灤州的歷屆黃冊做對比。

按說這要求並不為過,可是當時的黃冊庫主官——戶科給事中楊廉,堅決反對抄冊,不僅反對潘齡進去抄,而且要求以後所有人都不得入湖抄冊,態度極其強硬。

難道是各個地方的胥吏眾籌了一筆錢,讓楊廉阻撓官員辦事?

難道是潘齡的賄賂沒給夠?

難道楊廉是國外敵對勢力派來的間諜,要攪黃這麽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都不是。

楊廉給出的理由令人哭笑不得,卻又無法反駁。

他是這麽說的:“各處遠年之冊多無,而軍民戶籍大勢不敢(致)紊亂者,誠懼籍冊之獨全於後湖也。今者,一旦令人抄謄,使人測知後湖之虛實,則戶籍之紊亂,將有不可勝言者矣!何者?使後湖之冊全,則抄之乎猶可。惟是見今如洪武年間黃冊不全十之四五,永樂年間不全十之一二。如此而暴之天下,使人知某鄉某裏之無冊,則向之所懼者,至是有不足懼矣……百年之籍,由此紛然而不定矣。”

翻譯成大白話:地方舞弊官吏之所以不敢肆意妄為,那是因為朝廷在後湖還掌握著原始資料。但如今咱們後湖的黃冊庫存早就一塌糊塗,一旦把潘齡和其他人放進來抄錄,民間很快就會知道虛實。到時候後湖沒了威懾,那些刁民便會無所畏懼,戶籍和土地想怎麽改就怎麽改,咱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楊廉這一席話,令朝堂袞袞諸公和皇上都出了一身冷汗。原來後湖黃冊庫唱的是一出空城計,彈彈琴,嚇唬嚇唬城外的司馬懿還可以,一旦把司馬懿放進城,就沒戲可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