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帝國一角的繁榮性崩塌(第9/9頁)

當時已經有人意識到這裏面蘊藏的重大危機,出言提醒:“上界之駁語黃冊不到,嘉靖四十一年裏書之奸弊已泯沒而不可究;今次之賦役黃冊不到,隆慶六年見在之丁產又散失而無所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愈久而冊愈湮,冊愈湮而造愈難。”

這話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說明朝中有明白人。可是光明白沒什麽用,想整頓地方黃冊的紀律,可不是朝廷幾道語氣嚴厲的詔書就能搞定的。

萬歷十一年(1583年),黃冊庫主官余懋學決心好好做一番整改。他開庫查驗,愕然發現這些黃冊的格式、內容錯謬極多,不勝枚舉。余懋學舉了一個特別渾蛋的例子:

揚州府興化縣遞交的黃冊,裏面有三千七百余戶,戶主年齡個個逾百歲。

若非揚州的水土能養人瑞,就是當地暗用詭冊,用這些僵屍戶予以寄財。而這不過是余懋學隨手一翻就看到的,其他沒檢查出來的弊病,還不知有多少。

余懋學上書痛陳,朝廷亦是從善如流,下令整改。沒過幾年,下一任主官徐常吉又上了一次內容幾乎相同的奏疏,說了幾乎相同的問題。朝廷的態度也特別堅決,文書唰唰地往下發。問題呢,還是依然故我。

類似的故事、流程,每幾年就會輪回一次。先是管事官員上書痛陳冊籍損毀嚴重、解送遲滯、駁查拖延,局面十分嚴峻,然後是朝廷下令嚴查,最後各地紛紛響應中央號召,回爐重造。至於何時解送,只有天曉得。

事實上,到了這個時候,黃冊的問題就像大明的其他問題一樣,已經不是任何人能解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