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下第一档案庫(第2/6頁)

緊接著,他從後湖東北角的湖坡開始,每隔一百步堆起一個土堆,立起一塊界石,沿湖北、湖西邊緣,正好繞湖半圈到神策門為止,全長三千六百六十五步。

經過這麽一番折騰,後湖的自然風光算是完蛋了。本來玄武景致最值得稱道的,是其湖光石色、山水連綿之勢。如今東邊、南邊的山勢被墻、堤阻隔,北邊又修了一溜界石。更慘的是,秦淮河本來是後湖與長江貫通的通道,施工方幹脆裝了兩個閘門,把水也給斷了。

文人墨客,大概會感慨此舉暴殄天物。但朱元璋最不喜歡虛頭巴腦,好看又不能當飯吃,好用才是硬道理。

後湖被這麽嘁裏哢嚓一通整頓,從一個皇家園林變成了軍事禁區。

除了大規模的改造工程之外,官府還搞了一次拆遷。其時在後湖內外,還住著許多居民,多以打魚、采菱、濕地種植為生。現在這裏要劃為禁區,居民們自然也得遷走。

說到拆遷,引出一個當地的民間故事,值得說一說。

話說後湖居民聽說洪武爺要拆遷,都非常驚恐,集體推舉了一位姓毛的老人上書勸阻。毛老人知道硬頂不行,就找了個理由,說湖島上的老鼠特別多,在這裏存放黃冊,很快就會被啃光。朱元璋聽了以後,說請你來當黃冊庫的總管吧,你姓毛,與貓諧音,一定鎮得住老鼠。

毛老人拒絕了。朱元璋大怒,把他關在牢裏。沒想到毛老人頗有氣節,居然絕食而死。朱元璋內心覺得愧疚,就在梁洲修了一座毛老人廟,封他為湖神。

清代有個叫陳作霖的人,在《炳燭裏談》裏記了一個更驚悚的版本:“後湖在明時為黃冊庫,黃冊每苦鼠嚙。一日,太祖至湖,見一鄉老,問之曰:‘鼠患何以除?’對曰:‘惟貓可以制之。’問其姓,則‘毛’也。太祖以‘毛’‘貓’同音,遂生埋之,而為立廟於湖中,謂之毛老人廟。相傳之說,似非無據,今乃祀之為湖神矣。”

好家夥,為了鎮住老鼠,居然把毛老人給直接活埋了。

當然,民間傳說最喜歡玩諧音梗,諧音越多,離真實越遠。這些故事,附會居多,不過毛老人廟倒是真的存在,至今仍立在梁洲之上。清代有人在廟前挖出一副銅鉤,據說是毛老人的用具,便特意挖了一口銅鉤井以為紀念,至今仍在。

關於毛老人的故事,還有第三個版本,出自明代《後湖志》的《神祠記》。

朱元璋之所以把黃冊庫修在後湖之上,是因為這裏四周環水,可以避火避人。但這樣就有另外一個麻煩,就是水面潮氣太重,長期高溫高濕,這些黃冊特別容易腐爛蛀蝕。

當時在京城裏住著一個老頭,姓茅。茅老頭給朱元璋出了一個主意,說你把黃冊庫修成東西向的,這樣朝陽一出,先曬東邊,夕陽一落,再曬西邊。每天這麽曝曬一遍,就能保證紙張幹燥無蟲了。

朱元璋聽了大喜,然後“作窖築其人於中”。

怎麽又給活埋了?

活埋就算了,還在地窖之上堆起一座方台以為墓丘附祠,旁邊修起神廟,尊其為湖神。

洪武爺是性格急躁不假,但也不至於這麽神經病吧!

別說後世之人不信,就連《神祠記》作者本人趙官都不信。他是正德、嘉靖年間負責黃冊庫管理的官員,很有探索精神,決定親自勘察一番。正好毛老人廟的附祠年久失修,幾乎坍塌,趙官趁修葺的機會,把下面的方台扒開一看——別說茅老人的骸骨了,連毛都沒一根。

趙官經過一番考證,得出結論:洪武朝凡是修建神廟,都要用五方土聚成方台,以祭五方神明。這個土台子,不過是當年的祭神遺址罷了。後人無知,當成墓台,又附會出奇怪的傳說。

那麽這個毛老人,到底從哪裏來的呢?

嘉靖年間有個叫李默的吏部尚書,他曾經寫過一本《孤樹裒談》,裏面談到了毛老人的第四個版本,也是最可信的一個版本。

大家是否還記得,朱元璋為了制衡裏甲,規定每一裏要設一位老人,有權裁決裏內爭端。老人有一個特權,可以越級上訪,直抵京城。

其實這些老人,還有一項福利。

當時朱元璋規定所有的官員,每三年就要來京城朝覲一次。而那些老人,也可以蹭官員的車馬一並上京面聖。

洪武十四年那次覲見,朱元璋正在為後湖潮濕的事情發愁,就隨口問道:“朕將命工部築室於後湖之中,以為藏天下黃冊之所,然當作何向宜乎?”一位老人回答:“此堂當東西向,庶朝夕皆為日色所曬,而黃冊無浥爛之虞也。”

這個建議很好,朱元璋欣然接納。沒有活埋,也沒有建廟,甚至沒說姓毛。

所以這件事的真相很可能是:當初確實有一位老人提出建築分東西向的建議,但和湖神廟一點關系也沒有。後人不懂廟祠禮制,把方台當成墳包,湖神與老人合二為一,結果演變成了一個暴君活埋老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