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5/8頁)

咱們還是先看幾份實物。

圖四·7 《萬歷四十年徽州府休寧縣二十七都五圖黃冊底籍》

安徽省博物館藏《萬歷四十年徽州府休寧縣二十七都五圖黃冊底籍》,裏面的戶口信息是這麽寫的:

正管第九甲

一戶王敘 系直隸徽州府休寧縣裏仁鄉二十七都第五圖匠籍充當萬歷四十九年分裏長

回想之前我們看到嘉興人林榮一的戶帖,上面寫的是“嘉興府嘉興縣零宿鄉二十三都宿字圩民戶”。

兩者有什麽區別呢?

林榮一的戶帖,寫的只是一個地址和戶籍分類,沒有其他任何信息。而這個王敘,在地址和戶籍分類後面,還多加了一條“充當萬歷四十九年分裏長”。

這個王敘大概比較富庶,在十戶裏長輪值名單之內,萬歷四十九年(1621年),恰好輪到他當第五圖的裏長。所以在每一次的黃冊攢造中,都得把每一戶的裏甲值年寫清楚。

只是多寫一句話,意義卻變得完全不同。

戶帖的意義,僅僅在於登記人口數量,最多能為人頭稅提供參考。而黃冊寫明了裏長、甲首的輪值年份,也就鎖死了他們的徭役安排。

因此在記錄一裏狀況的黃冊之內,會附有一個很重要的欄目,叫作“編次格眼”,有的地方也叫“百眼圖”。這是一張方格大表,上分年份,下標戶名,一格一格寫明所有人家的應役次序,一目了然,相當於一張排班表。

不過百眼圖體現出的這個賦役,指的是正役,還有其他雜泛徭役和臨時性的征派,都是當地官府安排,不在排序之內。

換言之,黃冊最重要的功能,不只是戶籍登記,更在於強化徭役管理。從此以後,官府可以拿著百眼圖做參考,調動百姓去服各種徭役,誰也跑不了。

也正因為如此,黃冊在大明朝廷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作賦役黃冊。

另外要說一句,黃冊所記錄的,是除現役軍人之外的所有民眾的戶口狀況,主要指民黃冊。還有記錄其他類別戶籍的軍黃冊、匠籍冊、灶籍冊等等,分屬不同部門掌管。

【注釋】

黃冊與戶帖的區別:據欒成顯先生的研究,黃冊與戶帖的區別首先在於,黃冊裏的事產部分更為詳細,不僅載有田地、山塘、房屋、車船、牲畜等,而且列出田土買賣的細目,以及應納稅額等。其次,黃冊是以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所謂四柱式為基本登記形式,能夠體現出十年之間人口與事產的增減變化。再次,黃冊編造之時,已經將每戶所屬戶籍、戶等、列於第幾甲、何年承受何種差役預先編定、記錄在冊了。由此可見,黃冊比戶帖更進一步,登載完備,組織嚴密。

咱們再來看另外一份有趣的原件。

這份原件是嘉興縣的黃冊底稿(示意圖),但它不是從档案庫裏翻出來的,而是藏在一個誰都想不到的地方。嶽飛有個孫子叫嶽珂,寫過一部書叫《桯史》。到了明代成化年間,出版商決定重印這本書。印坊為了節約成本,沒有購買新造紙張,而是從官府弄來一批淘汰下來的辦公舊紙,把正文直接印在背面空白處。

圖四·8 嘉興縣的黃冊底稿示意圖

從讀者角度來看,這實在是粗制濫造,可對研究者來說,卻是個大驚喜。因為這批舊紙,正是黃冊的“清冊供單”——這個接下來會細說,上面詳細記錄了嘉興一些人家的黃冊登記狀況。

從這份黃冊底稿能看到,黃冊的主要內容和戶帖差不多,每戶人家有幾口人、籍貫、性別、年紀、與戶主的關系、事產多少等等。其中也有幾個奇怪的術語,比如“舊管”“開除”什麽的。

這個地方,就是戶帖和黃冊的第二個決定性不同。

戶帖是靜態档案,它體現的是洪武四年的戶籍狀況。但人口會增減,財產會變化,黃冊每十年一造,必須體現出這種變化趨勢。

所以黃冊裏的戶籍,多了四柱分項,分別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

“舊管”指的是上次造冊的人口和事產數字,“新收”指本次造冊新增數,“開除”指本次造冊減少數,“實在”是本次造冊時的現有數字。

舉個例子吧,比如前面那個王阿壽一家,在成化八年(1472年)的黃冊登記中,是一家五口人:他,他老婆,膝下一男一女,上面還有一位祖母。官田二分二毫,民田五分。

到了成化十八年,黃冊要重新登記了。官府戶房小吏跑來他家裏,先調閱成化八年的舊档,寫下“舊管”數字:人口五口,田地七分二毫。

小吏詢問了一下,得知王阿壽的媳婦在成化十二年又生了一個大胖小子,便開列了“新收”一項的數字:人口加一。

然後他又得知,王阿壽的祖母在成化十二年去世了,而且在成化十六年賣了三分地給鄰居。這些都屬於減少,於是小吏又開列了“開除”一項:人口減一口,田地減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