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透明(第4/10頁)

宋代的戶籍制度:宋代戶籍有主戶、客戶之分。主戶,又稱稅戶,指有田產、稅錢或家業錢的民戶,根據地域、田產的不同,分為五等,使之在負擔差役、雜稅等方面有所區別。上戶承擔重難差役,中下戶承擔較輕的差役。客戶,也稱佃客,指沒有土地、常居主人之家、為人傭耕的佃農。官府出於征發勞役的需要,將客戶也登記在冊。坊郭戶和鄉村戶大約始於宋朝初年,其實就是城鎮戶口和鄉村戶口。兩種人交的稅不一樣,城鎮戶口又有錢的,就要交更多稅。不管是城鎮戶口還是鄉村戶口,都有主戶和客戶之分。主戶是城市裏的有房一族,客戶則是租人家房子、店面的那些人。

一個政權掌握的戶籍數據越詳細,天下就越透明,統治也越穩定。

因此我們會看到,歷代王朝肇造,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永遠是統計天下,修造版籍。這事搞不定,啥也幹不了。

不過建戶籍這事吧,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

戶籍档案有一定的繼承性。如果你前頭趕上一個靠譜政權,規則設計完備,資料保存完整,能省不少事。比如劉邦,有現成的秦法可以參考,又有蕭何保留下來的秦档,很快便能進入狀態;司馬炎運氣更好,魏、蜀、吳三國皆襲用漢制,三分歸晉之後,三家戶档可以直接合並;大唐之前,有隋朝幫它“大索貌閱”,收拾流民和隱藏戶口;大宋之前,後周已把基層建設得差不多了,趙匡胤黃袍加身,照單全收便是。

跟這些幸運兒相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可就沒那麽好的運氣了。

因為他要面對的,是奇葩前任留下來的一個大爛攤子。

元代是一個非常奇葩的朝代,它的戶籍體系叫作“諸色戶計”,以繁復而著稱。有按職業分的,如軍戶、民戶、匠戶、鹽戶、窯戶、儒戶、打捕戶、樂戶、織戶、采珠等等;有按貢賦內容分的,如姜戶、藤花戶、葡萄戶;有按照僧、道、也裏可溫、答失蠻等宗教信仰分的;還有為了服務於貴族而設立的投下戶、怯憐口戶;再往下細分,還能分成草原兀魯思封戶、五戶絲食邑戶、投下私屬戶、投下種田戶等等;甚至還會細分到負責侍奉貴族老年生活的養老戶,負責供養皇親國戚的江南鈔戶,給公主和王妃當嫁妝的從嫁民戶,隸屬於寺院的永業戶;等等。

順便一說,同一類戶籍下面,還按財產數量分為九個級別。

圖四·2 某站戶同時向不同部門交稅示意圖

再順便一提,不同類別的戶籍,歸屬不同的管理機構,沒有統一的協調機制。比如探馬赤軍戶歸奧魯官管理,匠戶歸戶部管理,僧道戶歸宣政院管理,投下戶則是不同的宗王貴戚私有之物,江南鈔戶名義上歸戶部管,稅收卻要上交諸王與駙馬們。

在沒發明電腦的年代,想把如此錯綜復雜的戶籍體系理清楚,就是一百個耶律楚材也沒辦法!忽必烈在中統元年(1260年)曾經試著搶救了一下,立了十路宣撫司,定戶籍科差條例。可這種種錯綜復雜的關系,讓他這次“閱實天下”的目的沒有實現,反而弄得更亂了。

跟繁復的戶籍體系相對應的,元代的戶籍管理也極其簡單粗暴。

馬可·波羅在遊記第二卷裏,講過一段他在杭州的見聞:“每家的父親或家長必須將全家人的名字,不論男女,都寫好貼在門口,馬匹的數目也一樣要載明。如有人死亡或離開住所,就將他們的名字勾去,如遇添丁,就加在名單上。”

雖然他是以贊賞的口氣來描述的,但讓秦漢唐宋的戶籍官吏看到這個場面,能吐出一口血:這管事的得多懶多糙,才會這麽幹啊!

這還是在一線城市杭州,其他地方更不敢想象了。所以元代的戶籍管理,其實算得上放養。

如此破爛粗放的一部機器,一直磕磕碰碰地運轉了百年。元末戰亂一起,它便徹底趴窩崩潰。用史書上的話說就是:“元季喪亂,版籍多亡,田賦無準。”

【注釋】

元季喪亂,版籍多亡,田賦無準:據《明史·食貨志》所載,元朝末年時局動蕩,多死傷禍亂之事,官方的戶籍和田畝賬冊多有亡佚,賦稅征收沒有根據。據《明實錄》所載,直至洪武十四年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朝廷才統計出全國人口的數字。

蒙古人拍拍屁股,跑回北方草原放牧去了。前來接盤的朱元璋,可發了愁。他望著那一堆冒著狼煙的機器殘骸,蹲在地上嘆了口氣:這飯啊,夾生了。

元代戶籍實在太亂,大明根本不可能全盤繼承;可徹底拋開另起爐灶,難度也極大。廢棄不是,繼承也不是,朱元璋面對這個復雜局面,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試探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