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透明(第6/10頁)

有一位刑部主事茹太素給朱元璋上奏疏,前後一萬七千字。朱元璋讓人念,一直念到六千多字,還沒進入正題。朱元璋大怒,把茹太素叫過來痛罵一頓。這位皇帝態度倒真認真,罵完了大臣,晚上叫人接著念,念到一萬六千五百字,才聽見幹貨。

茹太素用最後五百字說了五件事,件件見解都很精到。朱元璋感慨說:“今朕厭聽繁文而駁問忠臣,是朕之過。有臣如此,可謂之忠矣。嗚呼!為臣之不易,至斯而見。”

後來朱元璋為了防止忠臣被誤傷,特意把公文要求寫在《大明律》裏:“陳言事理並要直言簡易,每事各開前件,不許虛飾繁文。”

在國家級的政策文件上使用大白話,也算朱元璋身體力行做的一個表率。

回過頭來繼續看朱元璋這份聖旨,拋開文風不說,它的內容相當務實。裏面沒任何虛頭巴腦的廢話,條分縷析,每一句都是幹貨,把戶帖制的核心思想表述得很清楚。

那麽,戶帖制到底是幹什麽的?怎麽運作?咱們不妨把整個執行流程走上一遍,就明白了。

圖四·3 “戶帖制”執行流程示意圖

第一步,當然是皇帝下發一道大白話聖旨到戶部,給政策定下基調。

第二步,戶部根據文件精神,設計出標準戶籍格式尺寸,叫作戶帖式。戶部規定:“戶帖”的用紙長一尺三寸,寬一尺二寸,邊緣還綴有一圈花卉裝飾。

這個尺寸,可不是隨便定的。

早在晉代,朝廷制作戶籍時已有規定,要求用一尺三寸劄。因為當時沒有線裝書,而是卷軸裝。紙與紙之間左右相連,形成一條長幅,因此寬度不限,只需要規定長度即可。

到了明代,裝幀方式已和現代無異,頁頁相疊,因此需要把長、寬都規定出來。將長度定為“一尺三寸”,也算是一種從古。

看完尺寸,咱們再來看正文格式部分。

正文分成左、中、右三塊。在最右邊,印制洪武皇帝剛才那段白話聖旨,前面添加一句“戶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欽奉聖旨”字樣。一來申明此乃皇命;二來警告百姓要如實申報,否則要充軍;三來提醒經手官員,如果他們違法徇私,也要處斬。

中間部分,是戶帖主要內容,要寫明該戶的鄉貫、男子丁口、女子口、名歲、與戶主關系、戶種、事產、住址等信息。

最左邊,是留給官員簽字之用。朱元璋對這次推行極為重視,要求每一級都要有經手官員的簽押,以便追溯責任。所以每一份戶帖的簽字,都是從戶部尚書鄧德開始簽起,接著是副手左侍郎程進誠——當然,這兩位的簽押都是提前印制好的,否則他們也甭幹別的事了;隨著戶帖一級級下發,會有侍郎某、郎中某、員外郎某、主事某依次簽在後頭。

這是中央部門簽發部分。在戶帖背後沿邊還留有空白,以便地方執行官員簽下花押:從知縣、縣丞、司吏、典吏到書手、裏保,一個都不能少。

調閱任何一份戶帖,都能查到從中樞到執行小吏這一整條文件流轉的路線。哪一環節出問題了,抓起責任人來十分方便。

每一份戶帖,都要一式兩聯。首一聯叫作籍聯,次一聯叫作戶聯。前者交給官府留底,後者給百姓家裏留底。在籍、戶二聯之間的騎縫處,要印有字號以作為堪合之用,還要蓋上一個戶部騎縫章,每聯恰好各留半個印。這樣一來,官、民各有一份,最大程度防止偽造。

從一份戶帖式上的設計可以看出,大明朝廷著實下了一番苦心。逐級簽字,騎縫用印、編號堪合,籍戶二聯,盡可能堵上可能存在的疏漏。僅此一點,就比前朝不知要高到哪裏去了。

第三步,戶部把設計好的戶帖式下發給官辦印坊,依照樣本批量印制,然後分發到各地州縣,並規定了繳還時間。

第四步,各地州縣接到空白戶帖之後,必須由正印官員擔任提調官——這個提調,是臨時差遣頭銜,和後來負責教育的行政職務不一樣。他的工作是張貼文告,曉諭百姓,讓他們早做準備,還要對屬下官吏進行培訓。

接下來,提調官成立工作小組,親自坐鎮監督,下級官吏帶著空白戶帖,分赴各地基層去執行落地。

第五步,衙門小吏和當地裏正逐家去敲門送帖。百姓大多不識字,需要口頭申報,小吏當場填寫資料,並由熟悉內情的裏正審核、作保。三方確認無誤,小吏會撕下其中的籍聯部分,帶回衙門,與其他籍聯匯總;剩下的戶聯部分,交還百姓自家留底,叫作戶帖。

這個制度之所以叫戶帖制,就是從戶聯這兒來的。

第六步,所有填好的籍聯,在衙門匯總統計,要算明戶口、人口、丁口、田產幾項數字的總額,連同原始資料一起遞交給上級,自己復制一份留底。這麽一層一層磨算,逐級匯總到戶部。戶部呈遞到朱元璋手裏的,就是一份全國總戶口、總人口、總適齡壯丁以及總耕種田畝數的概算報告。